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古今谭概
又名《谈概》《古今笑》。明代文言小说集。冯梦龙编。分迂腐、怪诞等三十六门。多取材正史,又夹杂稗官野史、笔记丛谈。其中不少故事为后来“三言”、“二拍”所取材。
《分类字锦》:古今同轨(古今同轨)
甄元成车赋度制不以陋移规矩不以饰异古今贵其同轨华夷获其兼利
《國語辭典》: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圖書集成)  拼音:gǔ jīn tú shū jí chéng
书名。清康熙时敕撰,雍正初校印,为我国最大的类书。计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一万卷,是集经史诸子百家之大成。
《國語辭典》:古今小说(古今小說)  拼音:gǔ jīn xiǎo shuō
书名。明冯梦龙所编,四十卷。是宋元明三代话本与拟话本的集汇。与《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为「三言」。也称为「喻世明言」。
《國語辭典》:古今中外  拼音:gǔ jīn zhōng wài
截至目前为止,最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如:「孔子与苏格拉底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大思想家。」《清史稿。卷一○七。选举志二》:「古今中外,学术不同,其所以致用则一。欧、美、日本诸邦现行制度,颇与中国古昔盛时良法相同。」
《分类字锦》:驰骋古今(驰骋古今)
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大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柢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分类:
《分类字锦》:树杂古今(树杂古今)
曾几喻子才提举招昌源观梅倦不克往苏仁仲有诗次韵诗树杂古今他处少枝分南北一齐开昌源已办行厨去离渚尤须使节来自注离渚梅花亦盛昌源离渚皆越上地名
分类:
《國語辭典》:上下  拼音:shàng xià
1.上升下降。《楚辞。屈原。卜居》:「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唐。杜甫 卜居诗:「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2.增减。《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饩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3.泛指相对的两个方向。如高低、尊卑、优劣、天地、神人、古今等,随文而异。《书经。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
4.左右、相差无几。唐。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点算西首五排,人大概在一百名上下。」
5.公差、衙役。《水浒传》第八回:「前日方才吃棒,棒疮举发,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上下饶恕,随老妇到家中取钱谢你。」
6.问谢世者或释家之名讳。如:「请教令师上下?」
《國語辭典》:源流  拼音:yuán liú
1.水的本源和支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登梁山以观源流,相㶟水以度形势。」
2.事物的本末、起源和发展。宋。刘克庄 还黄镛诗卷诗:「源流不乱知归趣,篇什无多见苦心。」《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请问二位先生,这郭璞之说,是怎么个源流?」
《國語辭典》:博士  拼音:bó shì
1.博学多闻,通达古今的人士。《战国策。赵策三》:「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
2.职官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为学术顾问的性质。《汉书。卷一○。成帝纪》:「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3.旧时对特殊技能专业人员的尊称。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茶毕,命奴才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西游记》第八五回:「孽畜!你原来是个染博士出身!」
4.取得博士学位的人。
《國語辭典》:黍稷  拼音:shǔ jì
高粱。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酝黍稷,据尊罍,骄妻妾矣。」
《國語辭典》:黍离麦秀(黍離麥秀)  拼音:shǔ lí mài xiù
黍离,形容苍凉荒芜的景象。参见「黍离」条。麦秀,比喻怀念故国。参见「麦秀」条。黍离麦秀用来感叹亡国。《清史稿。卷五○○。遗逸传一。庄元辰传》:「陛下试念两都黍离麦秀之悲,则居处必不安。」
《漢語大詞典》:下上
(1).下等中的上等,即第七等。书·禹贡:“厥田惟下上。” 孔 传:“田第七。”汉书·地理志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 颜师古 注:“田第七,赋第八,又杂出第七至第九,凡三品。”
(2).同“ 上下 ”。谓高低。《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毛 传:“飞而上曰上音,飞而下曰下音。”
(3).同“ 上下 ”。指高处和低处。 宋 曾巩 《道山亭记》:“其谿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宋 梅尧臣 《和平叔道傍竹》诗:“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4).同“ 上下 ”。犹言古今。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磅礴下上数千年间,其攟摭评议无遗策,用是以干握兵符贵人,宜有虚己而乐闻者。”
(5).同“ 上下 ”。长幼;尊卑。 明 李东阳 《贵君墓碑铭》:“理家四十年,下上辑睦如一日。”
(6).从高处到低处,又从低处到高处。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诗:“君隐磷而出没,望嶔岑而下上。” 宋 梅尧臣 《观文丁右丞挽词》之二:“白马悲鸣驻,黄鸝下上飞。”
《國語辭典》:典籍  拼音:diǎn jí
1.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图书。《文选。孔安国。尚书序》:「乃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三国演义》第一三回:「百官宫人,符册典籍,一应御用之物,尽皆抛弃。」
2.职官名。负责掌理图书。清代于内阁中设此官。
《國語辭典》:九品  拼音:jiǔ pǐn
1.旧时官秩分九等,称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唐。韩愈〈上宰相书〉:「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宫其可怀。」
2.九卿。《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
3.泛指九个等级。《南齐书。卷五四。高逸传。顾欢传》:「仙变成真,真变成神,或谓之圣,各有九品。」
《國語辭典》:九品中正  拼音:jiǔ pǐn zhōng zhèng
三国时魏文帝定九品官人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品第人才,由小中正以九等排定高下,上报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吏部选用。晋、南北朝皆因袭其制,至隋始废。
《國語辭典》:通儒  拼音:tōng rú
博学多闻,言行可资效法的读书人。《后汉书。卷三六。贾逵传》:「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馀万言,……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儒林外史》第八回:「俗语说得好:『与其出一个斲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骘的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