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被命
(1).谓负着罪犯的名义。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若使犯罪之人终身被命,得而必刑,则计姦之谋破,而虑恶之心絶矣。” 汪继培 笺:“汉书·刑法志云:‘已论命。’ 晋灼 注:‘命者,名也,成其罪也。’”
(2).奉命;受命。南史·袁顗传:“从幸 湖熟 ,往反数日不被命, 顗 虑祸求出,乃除 建安王 休仁 安西长史。”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建炎 苗 、 刘 之变,内侍遇害至多。有 秦同老 者,自 扬州 被命至 荆楚 。前一日还行在,尚未得对,亦死焉。”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戊辰, 张浚 被命入见。”
《漢語大詞典》:沾命
同“霑命”
受命。
分類:受命
《漢語大詞典》:指受
(1).受命。晋书·乐志下:“爪牙应指受,腹心献良图。”
(2).指点传授。 明 唐顺之 《月楼唐翁行状》:“翁貌魁岸,为人倜儻负气,尝从伯兄给事公指受章句。”
分類:受命传授
《國語辭典》:天命  拼音:tiān mìng
1.天地万物自然的法则。《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天神所主宰的命运。《书经。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我兄说万事都是尽人事,听天命,自有个一定。」
3.天所赋予人的禀赋与本性。《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4.寿命。《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逊于不虞,以保天命。」
5.清朝太祖的年号(西元1616~1626)。
《國語辭典》:受命  拼音:shòu mìng
1.受天之命。《书经。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汉兴以来,至明天子,……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
2.承教。汉。刘向《说苑。卷一○。敬慎》:「敬受命,愿闻馀教。」南朝宋。颜延之〈白鹦鹉赋〉:「思受命于黄发,独含辞而采言。」
3.获得生命。《庄子。德充符》:「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
4.接受命令。《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石恶将会宋之盟,受命而出。」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也作「授命」。
《國語辭典》:上官  拼音:shàng guān
1.属官对自己长官的尊称。《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2.复姓。如汉有上官桀。
《漢語大詞典》:闻命(聞命)
接受命令或教导。《左传·昭公十三年》:“寡君闻命矣。” 宋 欧阳修 《治平二年与富彦国书》:“虽承诲勤,未敢闻命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 代宗 登极,广拔淹瘁,君亦拜拾遗,闻命之后,君即逝矣。”
《國語辭典》:正朔  拼音:zhēng shuò
1.农历正月一日。
2.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的新历法,后亦泛指历法。《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士诚原没有统一之志,只此局面已自满足,也要休兵。因遂通款元朝,奉其正朔,封为王爵,各守封疆。」
《國語辭典》:革命  拼音:gé mìng
1.古时因天子受命于天,故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易经。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2.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可形容于任何方面。如: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绿色革命。
3.专指政治权力或体制结构的根本性改变,通常采用武力或战争等方式推翻既有政权,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如: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國語辭典》:便道  拼音:biàn dào
1.马路两旁供行人走的道路。
2.便捷的路。如:「这是通往泰山的便道。」
3.顺路。《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郅都传》:「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4.便说。如:「朋友重情谊,只要是合于礼法的事,便道是赴汤蹈火,亦不推辞。」
《漢語大詞典》:丕承
很好地继承。旧谓帝王承天受命,常曰“丕承”。书·君奭:“惟 文王 德丕承无疆之恤。” 汉 扬雄 《法言·问明》:“ 成汤 ,丕承也; 文王 ,渊懿也。或问丕承,曰:‘由小致大,不亦丕乎?革 夏 以天,不亦承乎?’”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今我小子丕承王业,式建伽蓝,用旌圣迹。” 明 张煌言 《答延平世子经书》:“幸而老世臺丕承前业,壁垒增新。”
《國語辭典》:专征(專征)  拼音:zhuān zhēng
掌握军旅全权,不待天子命令,得专自征伐。汉。班固《白虎通。卷五。考黜》:「赐以弓矢,使得专征。」
《國語辭典》:饮冰(飲冰)  拼音:yǐn bīng
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唐。成玄英。疏:「诸梁晨朝受诏,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熏灼。」比喻内心忧惧如焚。唐。宋之问 送姚侍御出使江东诗:「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
《國語辭典》:三命  拼音:sān mìng
1.周代分官爵为九命,公士一命,大夫二命,卿三命。《礼记。王制》:「大国之卿不过三命。」《左传。昭公十二年》:「及平子伐莒,克之,更受三命。」
2.出任官职的命令。《后汉书。卷五一。李恂传。论曰》:「任棠、姜岐,世著其清。结瓮牖而辞三命,殆汉阳之幽人乎?」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序〉:「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
3.三度教诫。晋。皇甫谧 女怨诗:「婚礼既定,婚礼既成。施矜结帨,三命丁宁。」
4.术数用语。星术家以人的生辰八字所属之干支为三命。宋。洪迈《夷坚志补。卷一八。汴岸术士》:「方独立徘徊,适术士过前,共坐旅舍,询其技,曰:『能论三命。』乃书年月日时示之。」
5.受命、遭命、随命。《礼记。祭法》:「曰司命」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庆,有遭命以谪暴,有随命以督行。受命,谓年寿也;遭命,谓行善而遇凶也;随命,谓随其善恶而报之。」南朝宋。鲍照〈在江陵叹年伤老〉诗:「五难未易夷,三命戒渊抱。」
《漢語大詞典》:并命(併命,並命)
共命运;同死。宋书·索虏传:“我与此城并命,义不使此城亡而身在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 王元绍 ﹞为兵所围,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解,遂并命尔。”
(1).犹言捐生。《后汉书·西羌传》:“今国家无德,恩不及远,羸弱何辜,而当并命!”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元年:“人谁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
(2).亡命;逃亡在外。《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吾父忠於国家,知我必欲报仇,故使并命於 楚 ,以絶后虑。”
併命:1.拚命,舍命。旧五代史·明宗纪一:“吾王命我取 葛司徒 ,他士可无併命。”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自和议成而军士灰心,敌益狂狡,遂有四忠併命之祸。”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魏月波》:“闻 戚 娶女,鬱怒填胸,立刻拏舟至城,将与女併命。”
(2).比喻尽最大的力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或有不轨之徒从中鼓煽,强者併命于寻仇,弱者絶望于逃死,众志一暌,全体瓦裂,终非国家福也。”
並命:1.一同受命。礼记·内则:“毋敢敌耦於冢妇,不敢并行,不敢並命,不敢并坐。” 孔颖达 疏:“并有教令之命。” 唐 权德舆 《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走笔酬赠》诗:“昔岁经过同二 仲 ,登朝並命惭无用。” 唐 张署 《赠韩退之》诗:“白简趋朝曾並命, 苍梧 左宦一联翩。”
(2).拼命。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某今日与人争不胜,已买刀藏腰际,将与仇者並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