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发舒(發舒)
(1).犹放纵;任意妄为。史记·陈涉世家:“客出入愈益发舒,言 陈王 故情…… 陈王 斩之。”明史·佞倖传·逯杲:“ 杲 益发舒,势出 达 上。”
(2).扩散;发散。汉书·梁王刘立传:“ 永始 中,相 禹 奏 立 对外家怨望,有恶言。有司案验,因发淫乱事,奏 立 禽兽行,请诛。太中大夫 谷永 上疏曰:‘……案事者乃验问恶言,何故猥自发舒?’”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燥刚以发舒,酸苦以涌洩,杵臼无停鸣,鐺鼎不暇涤。”《宋史·乐志十一》:“维莫之春,五阳发舒。日之夕矣,三星在隅。”
(3).犹言立功扬名,得志显达。 明 袁宏道 《寿李母曹太夫人八十序》:“盖天下唯至翕生至张,山以翕为体,而夭乔以蕃为用。故唯母之凝结,乃 献夫 之所以发舒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居三年,公子又下第。 恂九 大为扼腕,奋然曰:‘榜上一名,何遂艰难若此……今见大哥不能发舒,不觉中热,十九岁老童,当效驹驰也。’”
(4).抒发;发泄。 明 方孝孺 《与讷斋先生》:“辱书惠……惊喜交至,若接晤言,而书辞恳惻,上昭国恩,次述先美,穆乎仁义之发舒,自非积诸中者深且厚,何能至是乎?” 清 刘大櫆 《与左君书》:“谨撰序文以往,聊用发舒其怀念之情。” 章炳麟 《与刘光汉书》:“今者奉教君子,吾道因以不孤,积年鬱结,始一发舒,胜得清酒三升也。” 李大钊 《现在与将来》:“他们的现在,不是他们的人生,是他们发舒兽欲的机会。”
(5).指阐发。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六章:“他从没有把这常识发舒出来,引证到事实上,更不必说影响他人了。”
(6).犹高昂,亢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秦中丞:“既訐上官得志,意气益发舒,人多畏恶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数日榜放,生竟领荐, 王 下第……俄, 餘杭 生至,意气发舒,曰:‘盲和尚,汝亦啖人水角耶?今竟何如?’”
(7).犹放达。明史·周忱传:“歷 宣德 、 正统 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两遭亲丧,皆起復视事。 忱 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明史·郑一鹏传:“ 一鹏 性伉直,居諫垣中最敢言……时诸臣进言多获谴,而 一鹏 间得俞旨,益发舒言事。”
(8).犹言无约束。明史·徐阶传:“会问 阶 知人之难。 阶 对曰:‘大奸似忠,大诈似信。惟广听纳,则穷凶极恶,人为我攖之……即不实,小者置之,大则薄责而容之,以鼓来者。’帝称善。言路益发舒。”明史·申时行传:“及 居正 卒, 张四维 、 时行 相继柄政,务为宽大……而言路为 居正 所遏,至是方发舒。”
(9).指花展开。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养兰诀》:“草木经夏,焦灼之后,必得此一番浓厚露气,濡养两月,方得含膏孕秀,以待来春发舒。”
(10).犹施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魏 汤 二尚书敭歷槐棘,多所发舒。”
(11).犹言充分发展。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鋭于千载。”
《國語辭典》:发落(發落)  拼音:fā luò
1.对付、打发。《水浒传》第六一回:「路上便有些个草寇出来,小人也敢发落的三五十个开去。」
2.处理、处置。《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明日分付临安府,量轻发落。」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今日升堂坐起早衙,张千,有该佥押的文书将来我发落。」
3.责备、数落。《红楼梦》第三○回:「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藩台正想当著众人,发落他兄弟两句,好光光自己的脸。」
4.命令。《水浒传》第三九回:「却才知府当厅发落,叫多带从人。」《水浒传》第三九回:「便发落戴宗:『你不拣怎的,只与我拿得来,在此专等!』」
5.发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发落已毕,只得萧萧条条,仍旧去处馆。」
《國語辭典》:发脱(發脫)  拼音:fā tuō
1.打发,对付。《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却说汪革发脱家小,单单剩得一身。」《红楼梦》第六九回:「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可先发脱二姐。」
2.卖出,脱手。《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存下几百疋布,不曾发脱,急切要投个主儿,情愿让些价钱。」
《漢語大詞典》:发摅(發攄)
(1).宣扬;传播。 宋 周敦颐 《〈周子全书〉序》:“阐明先哲之菁华,发攄斯道之统绪,至精至确,蔑以加矣。”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编第二章:“详考 欧 美 政治经济之理论与实际,随预备,随发攄,以求适用於吾国。”
(2).抒发;发泄。 明 梅之熉 《〈古今谭概〉叙》:“不有牢骚鬱积於中而无路发攄也,亦不欲谭。”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又地方官相与违难,噫气填胸肺间,因自戒执笔,恐发攄太过,以益时忌。”
(3).指阐发。 王闿运 《湘绮楼论诗文体法》:“ 太冲 、 安仁 ,发攄学识,用兼,其文烂焉。”
(4).使奋发。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一倡百和,歷久弥坚,且其学校教育,又能发攄民族,故 湘省 之革命风潮,不必 鄂省 为之倡,已不可须臾缓矣。”
《漢語大詞典》:吐泄
犹发泄。 蒋光慈 《弟兄夜话》:“此时 江霞 又动了乡情,心中的情绪如乱麻也似地纷扰,要想找一个方法吐泄一下。”
分類:发泄
《漢語大詞典》:放泄
犹发泄。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因这一回的放泄,我才悟到 陈源 教授大概是以为揭发 叔华 女士的剽窃小说图画的文章,也是我做的,所以早就将‘大盗’两字挂在‘冷箭’上,射向‘思想界的权威者’。”
分類:发泄
《漢語大詞典》:排唤
发泄;表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适来琴内排唤着,即自家大段不晓,自心思忖,怕咱做夫妻后不好?”
《國語辭典》:杀气(殺氣)  拼音:shā qì
1.阴森肃杀的寒气。《礼记。月令》:「杀气浸盛,阳气日衰。」《史记。卷一一○。匈奴传》:「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
2.军旅杀伐的气氛,借指战斗或战事。唐。杜甫 西山诗三首之一:「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只见周瑜面有杀气,两边壁衣中密排刀斧手。」
3.凶恶的气势。《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公孙黑官职又高,面貌又美,只是带些杀气,他年决不善终。」
4.发泄怒气。如:「你有什么不满尽管说出来,为何拿人杀气?」
《國語辭典》:发愤(發憤)  拼音:fā fèn
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也作「发忿」。
《國語辭典》:发愤忘食(發憤忘食)  拼音:fā fèn wàng shí
专心学习或工作以致忘记吃饭。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形容十分勤奋。《晋书。卷五六。孙楚传》:「今发愤忘食,忠慨亮到。」明。无名氏《孟母三移。楔子》:「你如今发愤忘食记在兹,精进功勤皆在尔。」
分類:勤奋
《國語辭典》:吐气(吐氣)  拼音:tǔ qì
1.呼气。气由肺部经由呼吸道吐出体外,与吸气相反。汉。班固〈东都赋〉:「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
2.得志时,摅舒久郁之气。如:「扬眉吐气」。《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只待一朝有了机会,轰轰烈烈的做他一番,替中国人吐气,至于大局也不能顾得。」
《國語辭典》:出火  拼音:chū huǒ
泄欲或泄愤之意。《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没奈何只得勉强同惜惜上床睡了,虽然少不得干著一点半点儿事,也是想著那个,借这个出火的。」《红楼梦》第五七回:「贾母一见了紫鹃,眼内出火,骂道:『你这小蹄子,和他说了什么?』」
《漢語大詞典》:呵壁
汉 王逸 《〈天问〉序》:“ 屈原 放逐,彷徨山泽。见 楚 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瑋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懣。”后因以“呵壁”为失意者发泄胸中愤懑之典实。 唐 李贺 《公无出门》诗:“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國語辭典》:迁怒(遷怒)  拼音:qiān nù
把怒气发泄在不相干的人、事、物上。《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贰过。」《红楼梦》第五九回:「凡见了这一干人,心中又畏又让,未免又气又恨,亦且迁怒于众。」
《國語辭典》:出气(出氣)  拼音:chū qì
1.呼吸、喘息。《庄子。盗蹠》:「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唐。李白效古〉诗二首之二:「低头不出气,塞默少精神。」
2.发泄怨愤。《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巫娘子没处出气,狠狠要打,赵尼姑走来相劝。」《红楼梦》第三回:「背地里拿著他的两三个小么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
《國語辭典》:发散(發散)  拼音:fā sàn
1.散开。如:「波纹由中心向外发散。」
2.散发。如:「夜来香一到晚上,就发散出浓郁的香味。」
3.中医指将体内的热发露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