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发忿(發忿)
(1).愤懑。《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悲故乡而发忿兮,去余邦之弥久。” 王逸 注:“忿,恚也。”
(2).犹发愤。发泄愤恨的情绪。后汉书·朱浮传:“夫 楚 魏 非有分职匡正之大义也, 庄王 但为争强而发忿,公子以一言而立信耳。”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八年:“ 白公 为乱,非欲取国代主;发忿快志,剡手以衝仇人之匈,固为俱靡而已。”
(3).犹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努力。 元 李行道《灰阑记》楔子:“匆匆发忿出家门,别寻生理度寒温。男儿有躯长七尺,不信天教一世贫。”儒林外史第十六回:“这是我分俸些须,你拿去奉养父母。到家并发忿加意用功。”
《漢語大詞典》:写愤(寫憤)
犹发愤。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 皇甫规 对策曰:‘陛下圣德钦明,闻灾责躬,咨嗟羣僚,招延敢諫臣,得践天庭承大问,此诚臣写愤毕命之期也。’”
分類:发愤
《漢語大詞典》:发愤(發憤)
(1).勤奋;决心努力。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絶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徐翁》:“督尚书兄弟发愤为学,相继登第。” 丁玲 《过年》:“ 小菡 要发愤读书,要争气。”参见“ 发愤忘食 ”。
(2).发奋振作。 汉 班固 《东都赋》:“於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 汉 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南史·文学传·祖皓:“逆竖滔天,王室如燬,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有等人精神发愤,都待要习文演武立功勋。”明史·欧阳一敬传:“自 严嵩 败,言官争发愤论事, 一敬 尤敢言。”
(3).发泄愤懑。《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原兹文之设,迺发愤以表志。” 唐 成玄英 《〈庄子〉序》:“﹝ 庄周 ﹞当 战国 之初,降衰 周 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明 何景明 《述归赋》:“ 左氏 著国语, 马迁 抽史记, 荀卿 董子 之流,皆有论譔,大抵困屈穷阨,发愤述作。”
(4).激起愤慨;激于义愤。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后汉书·袁术传:“ 董卓 无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晋书·刘琨传:“逆胡 刘聪 ,敢率犬羊,冯陵輦轂,人神发愤,遐邇奋怒。”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无位於朝,忧国遑遑。发愤抗言,忠鯁激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盖 秦 灭六国,四方怨恨,而 楚 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 秦 。”
(5).犹含恨。汉书·司马迁传:“是岁,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硠硠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杂驳:“ 昭子 以纳君不遂,发愤而卒。”明史·刘源清传:“ 振 前为乱卒所拥,实不反,诣 源清 自明。不能白,发愤自杀。”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陷,发愤投水死。”
《漢語大詞典》:发愤忘食(發憤忘食)
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欣欣然发愤忘食,日新其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
分類:勤奋
《漢語大詞典》:斐然
(1).文彩貌;显著貌。《汉书·礼乐志》:“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唐 刘禹锡 《秋声赋》序:“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 周侍郎 亮工 ,文章政绩,斐然可观。” 郭沫若 《蜩螗集·〈题关山月画〉序》:“ 关 君 山月 ,有志于画道革新……成绩斐然。”参见“ 斐然成章 ”。
(2).穿凿妄作貌。魏书·元深传:“顷 恒州 之人,乞臣为刺史, 徽 乃斐然言不可测。” 宋 陆游 《谢王枢使启》:“斐然妄作,本以自娱,流传偶至於中都,鉴赏遂尘於乙夜。”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龙门 拙句,斐然妄发。阁下仍刊翠琰,示方来,言诗之人得不笑我哉?”参见“ 斐然成章 ”。
(3).发愤貌;狂放貌。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德璉 常斐然有述作之意。” 唐 杜牧 《奉和诗》:“唱高知和寡,小子斐然狂。”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周游当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 清 魏源 《李希廉墓志铭》:“负斐然之狂,迈嘐嘐之志,卒归反求,能自得师。”
(4).犹翩然。轻快貌。史记·太史公自序:“结 子楚 亲,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 秦 。”参见“ 斐然嚮风 ”。
《漢語大詞典》:斐然成章
谓富有文彩,文章可观。论语·公冶长:“子在 陈 ,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刘宝楠 正义:“言弟子居 鲁 ,所学已就,能成文章可观也。”一说,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见 何晏 《论语集解》魏书·韩显宗传:“ 显宗 斐然成章,甚可怪责。”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三:“步骤驰骋,斐然成章谓之行;品秩先后,叙而推之谓之引。”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季野 、 谢山 咸属良史,惟斐然成章,不知所裁,然浩瀚明鬯,亦近代所罕覯也。”
《漢語大詞典》:斐然向风(斐然嚮風)
见“ 斐然嚮风 ”。
翩然地闻风归向。 汉 贾谊 《过秦论下》:“天下之士,斐然嚮风,若是者何也?”嚮,史记·秦始皇本纪作“乡”。亦作“ 斐然向风 ”。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故欲进之士斐然向风,相与矫性违真,以徇一时之好。”三国志·魏志·袁涣传:“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以来之。”
分類:闻风归向
《漢語大詞典》:辍食(輟食)
停止饭食。多形容哀伤或发愤之情。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淮南王 至 雍 ,病死,闻,上輟食,哭甚哀。” 晋 陆机 《思归赋》:“昼輟食而发愤,宵假寐而兴言。”
《漢語大詞典》:激愤(激憤)
(1).激励发愤。《孔子家语·困誓》:“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於是乎在。”后汉书·桓帝纪:“激愤建策,内外协同。”
(2).谓情绪激动,心情郁结。三国志·蜀志·李严传:“十二年, 平 闻 亮 卒,发病死。 平 常冀 亮 当自补復,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3).激动气愤。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这当儿,战士们都非常着急地在院子里议论。全连队的人心情都是激愤的。”
(4).激怒。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当时激愤了工人,挥起拳来就要上去打。”
《漢語大詞典》:舒愤(舒憤)
抒发愤懑。汉书·谷永传:“君侯躬 周 召 之德……宜在上将久矣。以大将军在,故抑鬱於家,不得舒愤。”《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二·伤歌行》:“佇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三国 魏 嵇康 《述志》诗之二:“慷慨思古人,梦想见容辉。愿与知己遇,舒愤启其微。”
《漢語大詞典》:恳愤(懇憤)
勤恳发愤。 唐 元稹 《训别致用》诗:“我有恳愤志,三十无人知。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
分類:勤恳发愤
《漢語大詞典》:抽冯(抽馮)
抒发愤懑。《楚辞·严忌〈哀时命〉》:“愿舒志而抽冯兮,庸詎知其吉凶?” 王逸 注:“冯,一作凭,一作懣,一作愁。” 洪兴祖 补注:“冯,音凭,亦音愤。”
《漢語大詞典》:穷愤(窮憤)
谓因贫困而发愤。 宋 梅尧臣 《送李南玉》诗:“邇者有 赵壹 ,穷愤自兴诗。”
分類:贫困发愤
《漢語大詞典》:负郭相君(負郭相君)
战国 时, 苏秦 不遇而困,后发愤攻读,游说六国合纵抗 秦 ,为六国相,衣锦荣归,感慨而曰:“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见史记·苏秦列传。故后人称 苏秦 为“负郭相君。” 宋 苏轼 《玉盘盂》诗之二:“负郭相君初择地,看羊属国首吟诗。”
《漢語大詞典》:发悬梁(髮懸樑)
典出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孙敬 字 文宝 ,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繫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后以“髮悬樑”形容发愤自学。白雪遗音·八角鼓·才郎夜读书:“髮悬樑,锥刺股,如囊萤,雪当烛。”参见“ 悬梁 ”。
分類:发愤自学
《漢語大詞典》:悬梁(懸梁)
(1).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孙敬 字 文寳 ,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繫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后因以“悬梁”指苦学。艺文类聚卷三一引 南朝 梁 任昉 《答陆倕感知己赋》:“时坐睡而悬梁,裁据梧而锥幄。”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言怀》:“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
(2).自缢,上吊。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却见先生,这里恰待悬梁。些儿来迟,已成不救,定应一命见阎王。”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三·方陈报应:“一日,母怒曰:‘我当悬梁以谢汝。’遂以櫈接脚,以绳掛梁。” 老舍 《四世同堂》六七:“他觉得凄凉黯淡。他很想悬梁自尽。”
《漢語大詞典》:争一口气(争一口氣)
谓发愤向上,有所作为,给亲朋或自己增添光彩。 明 无名氏 《玉环记·途遇韦皋》:“且喜今日身荣贵,也与奴家争一口气。” 巴金 《家》十二:“妈要我发狠读书,给她争一口气……我说我要发狠读书,只要将来做了八府巡按,妈也就可以扬眉吐气了。”《水浒传》第十二回:“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 沙汀 《丁跛公》:“当丈夫琢磨 干黄鳝 时,她总是叹息这一句老话来:‘你一点也不给人争口气呀。’”参见“ 争气 ”。
《漢語大詞典》:争气(争氣)
(1).意气相争。荀子·劝学:“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一:“若以 刘沪 全无过犯,只是 狄青 、 尹洙 可罪,乃是全不计修 永洛城 经久利害,只听 郑戩 等争气加诬。” 元张国宝《罗李郎》第一折:“你交财上不应口,争气处打破头。”《三国志平话》卷上:“他为 长沙 太守,我是緑衣郎,岂能为他争气?”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自述》:“各自争气,各自逞强。”
(2).以气势相竞争。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南则积山万状,争气负高。”
(3).犹尽力,用劲。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时天下无问邇遐小大,虽伟男髫女,皆争气唱之。”
(4).争光;努力向上,不甘示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得第做官回来,诚然是与宗族争气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镜听:“等男子耳,何遂不能为妻子争气!” 老舍 《女店员》第一幕第一场:“你怎这么不要强,不争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