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处世哲学(處世哲學)
指待人处事的主张、原则和态度。
《国语辞典》:摧志屈道  拼音:cuī zhì qū dào
舍弃志向,改变原则。《宋书。卷九三。隐逸传。史臣曰》:「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
《漢語大詞典》:创作方法(創作方法)
指文学艺术家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遵循和运用的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國語辭典》:辞典学(辭典學)  拼音:cí diǎn xué
研究辞典编纂理论及技术的学科。也作「词典学」。
《國語辭典》:企业化(企業化)  拼音:qì yè huà
任何机构设法将其依照经营企业之精神与作为。
《漢語大詞典》:奴隶主义(奴隸主義)
指不求深思只知一味盲从的处事原则。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
《漢語大詞典》:十六字诀(十六字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制定的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國語辭典》:生财有道(生財有道)  拼音:shēng cái yǒu dào
语本《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形容擅长发财致富。元。钱霖〈哨遍。试把贤愚穷究套。五煞〉:「乾生受,生财有道,受用无由。」
《國語辭典》:数罪并罚(數罪併罰)  拼音:shù zuì bìng fá
同一犯人于裁判确定前犯二种以上之罪,应分别宣告其刑,而依其所判定之刑,合并定其应执行之刑。
《漢語大詞典》:三突出
“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文艺创作塑造人物的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巴金 《随想录·观察人》:“只有‘四人帮’才想得到什么‘三突出’、‘高起点’一整套的鬼话。” 韦君宜 《〈未完成的画〉读后》:“这比那些给人物头上戴光圈的‘三突出’写法,效果强得多。”
《國語辭典》:老好人  拼音:lǎo hǎo rén
脾气随和厚道,而较没个性的人。如:「他处处为人著想,真是一个老好人。」
《國語辭典》:滥好人(濫好人)  拼音:làn hǎo rén
不问是非曲直,只求和气没有争执的人。常含有讥贬之意。也作「烂好人」。
《國語辭典》:民族主义(民族主義)  拼音:mín zú zhǔ yì
一种政治思维与主张,认为特定群体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之下,应建立一个政治实体,通常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也称为「国族主义」。参见「民族」条。
《國語辭典》:三民主义(三民主義)  拼音:sān mín zhǔ yì
1.国父孙中山先生建国的政治主张,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总称为「三民主义」。
2.书名。国父最重要的一部遗教,为中华民国建国的宝典。全书为国父于民国十三年在广州的讲演词,分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各六讲,民生主义四讲。
《國語辭典》:量入为出(量入為出)  拼音:liàng rù wéi chū
根据税收的多寡来制定支出的限度。语本《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后泛指根据收入来斟酌开支。《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卫觊传》:「计校府库,量入为出。」清。李文炤〈俭训〉:「则何若量入为出,享恒足之利乎?」也作「量入制出」。
《漢語大詞典》: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大事不糊塗)
宋史·吕端传:“时 吕蒙正 为相, 太宗 欲相 端 。或曰:‘ 端 为人糊涂。’ 太宗 曰:‘ 端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故后人有联语曰:“ 诸葛 一生唯谨慎, 吕端 大事不糊涂。”后用以形容人在重大问题上能明辨是非、坚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