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古历(古曆)
(1).泛称古代历法。隋书·艺术传·张胄玄:“辰星旧率,一终再见,凡诸古历,皆以为然。”史记·历书“昔自在古,历建正作於孟春” 唐 司马贞 索隐:“古历者,谓 黄帝 《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皆以建寅为正,谓之孟春也。”
(2).指农历。也称夏历、阴历、旧历。 鲁迅 《花边文学·过年》:“或者谓之‘废历’,轻之也;或者谓之‘古历’,爱之也。” 杜鹏程 《延安人》:“现在是古历七月,大概 延安 一带的谷子和糜子长了半人高。”
《漢語大詞典》:占月
观察月的运行,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详“ 占日 ”。
《漢語大詞典》:占日
观察日的运行,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吕氏春秋·勿躬:“ 容成 作厤, 羲和 作占日, 尚仪 作占月, 后益 作占岁。”晋书·律历志中:“使 羲和 占日, 常仪 占月, 臾区 占星气, 伶伦 造律吕。”
《漢語大詞典》:秋游
(1).近人 康有为 所拟历法,以春分为元朔,由春分而夏至,再到秋分、冬至,分一年为四游。秋游为其中之一。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四章:“自秋分至冬至之时地更上游,名之曰秋游。”
(2).秋日旅游。
《漢語大詞典》:上戊
(1).农历每月上旬之戊日。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开元 ﹞十九年夏,詔京都置 太公 庙於 孔子 庙之西,以秋春仲月上戊日致祭。”宋史·礼志一:“春秋二仲,上丁释奠 文宣王 ,上戊释奠 武成王 。”
(2). 王莽 所作历法名。《汉书·王莽传下》:“其且开天下山泽之防,诸能采取山泽之物而顺月令者,其恣听之,勿令出税。至 地皇 三十年如故,是 王光 上戊之六年也。”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戊,土也, 莽 所作历名。”
《漢語大詞典》:宪官(憲官)
(1).御史台或都察院所属的官员。因掌持刑宪典章,故称。旧唐书·德宗纪上:“己巳, 福建 观察司 鲍防 、 湖南 观察司 萧復 让宪官,从之……自是诸道非节度而兼宪官者皆让。” 宋 苏洵 《与吴殿院书》:“诚恐宪官职重,是以不敢数数自通。” 明 宋濂 《故岐宁卫经历熊府君墓铭》:“丞相闻君言,戒其属曰:‘此真宪官也。’”
(2).主持历法的官员。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易教中:“宪官不能穿凿於私智,而师各自为説,不胜纷纷也。”
《漢語大詞典》:定朔
我国古代历法家以日、月黄经度相等的时刻定为朔。以这天为朔日,称定朔。定朔较平朔更为精确。 南朝 宋 何承天 首倡, 唐 初始采用。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历差失闰:“盖歷法有平朔,有经朔,有定朔也。朔一大一小,此平朔也;两大两小,此经朔也;三大三小,此定朔也,此古人常行之法。”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置闰:“古法用平朔,率三十二月而一闰,间有相距三十三月者。 唐 宋 以来,皆有定朔,则或相距至三十四月。”参见“ 平朔 ”。
《漢語大詞典》:平朔
又称“恒朔”。我国古代历法家取月的平均日数为29.5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用这种方法定出的每月初一日叫“平朔”。这样太阳和月球黄经相等的时刻不一定在每月的初一。因此,日食有时发生在月终的晦日,有时发生在初二。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历差失闰》:“盖歷法有平朔,有经朔,有定朔。”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置闰:“古法用平朔,率三十二月而一闰,间有相距三十三月者。 唐 宋 以来,皆有定朔,则或相距至三十四月。”
《漢語大詞典》:占日
观察日的运行,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吕氏春秋·勿躬:“ 容成 作厤, 羲和 作占日, 尚仪 作占月, 后益 作占岁。”晋书·律历志中:“使 羲和 占日, 常仪 占月, 臾区 占星气, 伶伦 造律吕。”
《國語辭典》:历正(歷正)  拼音:lì zhèng
职官名。古代掌管历法,正天时的官吏。《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
《漢語大詞典》:平朔
又称“恒朔”。我国古代历法家取月的平均日数为29.5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用这种方法定出的每月初一日叫“平朔”。这样太阳和月球黄经相等的时刻不一定在每月的初一。因此,日食有时发生在月终的晦日,有时发生在初二。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历差失闰》:“盖歷法有平朔,有经朔,有定朔。”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置闰:“古法用平朔,率三十二月而一闰,间有相距三十三月者。 唐 宋 以来,皆有定朔,则或相距至三十四月。”
《漢語大詞典》:创历(創歴,創曆)
谓创制历法。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我大 齐 之握机创歷,诞命建家,接礼贰宫,考庸太室。”《北史·周纪上》:“皇家创歷,陶铸苍生,保安四海,仁育万物。”隋书·律历志中:“此乃造文之元始,创历之厥初者歟?”
见“ 创歷 ”。
分類:创制历法
《漢語大詞典》:课历(課曆)
考核历法。《后汉书·律历志中》:“且课历之法,晦朔变弦,以月食天验,昭著莫大焉。” 宋 王安石 《谢赐历日表》之二:“清臺课历,肇明一岁之宜,列郡仰成,钦布四时之事。”
分類:考核历法
《漢語大詞典》:授历(授曆)
亦作“ 授歷 ”。 颁布历法。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亦有岭上仙童,分丸 魏 帝;腰中宝凤,授历 轩辕 。” 宋 胡琦 《耕禄藳·代良耜谢表》:“兹盖恭遇皇帝陛下,授歷析因,分田友助,即功以知稼穡,靡或遑寧;亲耕以给粢盛,昭然示劝。”一本作“ 授历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 登封县 有观象、测景二臺,乃 周公 营 洛邑 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宜敕钦天官至彼考正制度尺寸,以凭授历。”
分類:颁布历法
《國語辭典》:夏历(夏曆)  拼音:xià lì
传统三正历法系统之一,为传统「农历」的别称。依据传统历法的规则,以朔为初一,以冬至所在的月分为子月。但是先秦各朝及各国因为参考阴阳家的五行学说,而会选择不同的月分为岁首。相传夏朝以寅月为岁首,汉武帝太初历亦以之为依据,并沿用至今。如此一来则正月是孟春,四月是孟夏,七月是孟秋,十月是孟冬。也称为「夏正」。
《漢語大詞典》:积闰(積閏)
为了与一回归年的时间相符,阳历、农历各在历法上加上若干天,加在一月或一年中,称“积闰”。 唐 许稷 《闰月定四时》诗:“玉律穷三纪,推为积闰期。月餘因妙算,岁遍自成时。”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 安老爷 ﹞説着,便要讲那分至岁差积闰的道理。”
《國語辭典》:太初历(太初曆)  拼音:tài chū lì
汉武帝太初元年由邓平、落下闳等所制定的历法。它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规定一回归年有三百六十五又一千五百三十九分之三百八十五日,一朔望月有二十九又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因把一日分为八十一分。也称为「八十一分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