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日官
古代掌天象历数之官。左传·桓公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 杜预 注:“日官、日御,典歷数者。” 杨伯峻 注:“天子日官盖即太史,职掌天象。”后汉书·张衡传:“曩滞日官,今又原之。” 李贤 注:“日官,史官也。” 王先谦 集解:“是再为太史令也。”《魏书·律历志下》:“及卯金受命,年历屡改,当涂启运,日官变业,分路扬鑣,异门驰騖。”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历》:“自时以后,至於 梁 唐 ,日官之任缺焉。”
《國語辭典》:玉历(玉曆)  拼音:yù lì
1.历书。唐。白居易〈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诗:「是时岁二月,玉历布春分。」
2.正朔,引申为气数、国运。「历」文献异文作「历」。南朝梁。江淹〈建平王庆改号启〉:「皇衢水谧,则玉历惟祯。」
3.玉膏,民间传说中的仙药。北周。庾信〈蒙赐酒〉诗:「金膏下帝台,玉历在蓬莱。」
《漢語大詞典》:玉沥(玉瀝)
(1).玉膏。传说服之即得仙道。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是以天厉之疾,遂成沉痼。玉沥难开,金膏实远。” 倪璠 注:“玉沥,玉膏也。”参见“ 玉膏 ”。
(2).指美酒。 南朝 梁 江淹 《惜晚春应刘秘书》诗:“山中有杂桂,玉沥乃共斟。”一本作“ 玉歷 ”。
《漢語大詞典》:玉膏
(1).玉的脂膏,古代传说中的仙药。山海经·西山经:“ 丹水 出焉……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 黄帝 是食是饗。” 郭璞 注引《河图玉版》:“ 少室山 ,其上有白玉膏,一服即仙矣。” 汉 张衡 《南都赋》:“芝房菌蠢生其隈,玉膏滵溢流其隅。”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名山大川,孔穴相内,和气所出,则生石脂、玉膏,食之不死。” 明 无名氏 《金雀记·定婚》:“天臺有路通 蓬岛 ,絶胜 裴航 碾玉膏。”
(2).喻美酒。 宋 苏轼 《次韵赵令铄惠酒》:“坐待玉膏流,千载真旦暮。”《群音类选·溉园记·邀友游湖》:“玉膏满尊新市美,银鯽堆盘荇菜鲜。”
(3).喻冰。《群音类选·卧冰记·王祥卧冰》:“冷透了皮囊髓毛,溶化了琼浆玉膏,渐渐稜层消耗。”
《漢語大詞典》:圣历(聖曆)
亦作“ 圣歷 ”。
(1).谓帝王的历数,国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今圣歷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圣历开环象,昌平降甫申。” 唐 方干 《闰春》诗:“自兹延圣历,谁不驻年光。”
(2).借称皇帝。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方今圣历钦明,天下乐业。” 刘良 注:“圣历,谓天子也。”
《國語辭典》:历纪(曆紀)  拼音:lì jì
历数。《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也作「历记」。
《漢語大詞典》:历家(歷家)
历数家。研究历法的人。《宋书·律历志下》:“斯又历家之甚失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月二十九日而一周天,此据历家之説也。”清史稿·天文志一:“后世历家,谓天有十二重。”
专门观测推算历象的人。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月桂子:“歷家之説,月行者(一作有)南北道。” 清 王锡阐 晓庵新法·自序:“自此南北歷家,率能好学深思,多所推论,皆非浅近所及。”
《漢語大詞典》:命历(命曆)
天命历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眷命历之有归,想寰区之同庆。”
分類:天命历数
《漢語大詞典》:推策
亦作“ 推筴 ”。 以蓍草或竹筹推算历数。后亦用于占卜吉凶。史记·封禅书:“帝得宝鼎神策……於是 黄帝 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復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史记·五帝本纪:“获宝鼎,迎日推筴。” 司马贞 索隐:“神策者,神蓍也。 黄帝 得蓍以推筭历数,於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 张守节 正义:“筴音策…… 黄帝 受神筴,命 大挠 造甲子, 容成 造历是也。”旧唐书·历志一:“而纪有大衍之法,卦有推策之文,由是历法生焉。” 宋 曾巩 《阆州张侯庙记》:“今夫推策灼龟,审於梦寐,其为事至浅,世常尊而用之。”
《漢語大詞典》:嗣历(嗣曆)
谓应历数而继皇位。太平广记卷九七引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从谏:“ 唐武宗 嗣历,改元 会昌 。”参见“ 历数 ”。
分類:历数皇位
《國語辭典》:历数(曆數)  拼音:lì shù
1.天运、气数。《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昔炎精幽昧,历数将终。」也作「历数」。
2.历法。《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传中。马怀素传》:「博学,尤通氏族、历数、医方。」《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王名朔,亦善通五行历数之书。」也作「历数」。
《國語辭典》:历数(歷數)  拼音:lì shù
1.天道、天运,指星象运行的轨道及周期。古人以此观盛衰兴亡的气数。《书经。大禹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也作「历数」。
2.历法。《书经。洪范》:「五曰历数。」唐。孔颖达。正义:「算日月行道所历,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历。」也作「历数」。
《漢語大詞典》:历数(歷數)
亦作“厤数”。 一一列举;逐个说出。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因歷数大臣过失。” 宋 欧阳修 《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昨所能黜臺諫五人,惟是 从诲 入臺未久,其他四人,出处本末,迹状甚明,可以歷数也。”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若 杜陵 长篇,有歷数月日事者,合为一章。《大雅》有此体。”《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 铁人 ﹞历数钻工们如何苦战。”
《漢語大詞典》:往数(往數)
往日的历数。隋书·律历志中:“夫历者,纪阴阳之通变,极往数以知来,可以迎日授时,先天成务者也。”
分類:往日历数
《漢語大詞典》:巫史
古代从事求神占卜等活动的人叫“巫”、掌管天文、星象、历数、史册的人叫“史”。这些职务最初往往由一人兼任,统称“巫史”。礼记·礼运:“祝嘏辞説,藏於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后汉书·臧洪传:“ 和 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禜祷羣神。” 李贤 注:“巫,女巫也。史,祝史也。”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柯陵之会》:“若是,则 单子 果巫史矣。”
《漢語大詞典》:大史
官名。 殷 代天官六大之一。主管祭祀、历数、法典等。 周 代大体相同。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郑玄 注:“此盖 殷 时制也。”周礼·春官·大史:“大史,掌建邦之六典。”
《漢語大詞典》:一算
(1).一根算筹。礼记·投壶:“左右告矢,具请拾投。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算焉。”
(2). 汉 代商贾税和对成年人所征人头税的一个计数单位。史记·平準书:“诸贾人末作貰贷买卖,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钱二千而一算。”汉书·晁错传:“今 秦 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无銖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復。”按:《高帝纪上》“初为算赋” 颜师古 注引 如谆 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
(3).古代推算历数的一个单位。旧唐书·历志二:“今 大唐 神龙 元年,復岁次於乙巳,积四十一万四千三百六十算外。上验往古,年减一算。下求将来,年加一算。”
(4).一次谋划。南史·宋长沙王道怜等传论:“当於餘袄内侮, 荀 、 桓 交逼, 荆楚 之势,同於累卵。如使上略未尽,一算或遗,则得丧之机,未可知也。”
《國語辭典》:术艺(術藝)  拼音:shù yì
1.技术与文艺。《列子。周穆王》:「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
2.经书与艺术。《文选。班固。答宾戏》:「婆娑乎术艺之场,休息乎篇籍之囿。」
《漢語大詞典》:历翁(曆翁)
深谙历数的人。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 李君 ﹞最深於五行书……星官历翁莫能与其校得失。” 宋 周必大 《青衣道人连日求诗为赋一首》:“亦知磨蝎直身宫,懒访星官与历翁。”
分類:历数
《漢語大詞典》:家历(家曆)
皇朝的历数。《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北齐享庙乐辞》:“国图日竞,家历天长。”
分類:皇朝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