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朱绶(朱綬)
红色丝带。古代用以系印章、玉佩和帷幕之类。 唐 钱起 《送丁著作佐台郡》诗:“佐郡紫书下,过门朱綬新。” 唐 钱起 《送河南陆少府》诗:“ 云间 陆生 美且奇,银章朱綬映金羈。” 宋 陆游 《草堂拜少陵遗像》诗:“至今壁间像,朱綬意萧散。”
《國語辭典》:私印  拼音:sī yìn
1.私人所用的印章。相对于官印而言。《宋史。卷六六。五行志。金志》:「掘之得铜印,有文曰『朱胜私印』。」也称为「私章」。
2.私自印刷,秘密出版。
分類:个人印章
《漢語大詞典》:印板
(1).用以印刷的底板,有木板、金属板等。 宋 王溥 五代会要·经籍:“ 后唐 长兴 三年二月,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卖契刻了印板,这些小见识的,必然笑我。” 茅盾 《子夜》十二:“厂里的工人并不是一个印板印出来的。”
(2).指印本。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今天下印书,以 杭州 为上……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 杭州 ,但纸不佳。”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卷四:“昔时文字,未有印板,多是写本。”
(3).谓用印板印刷。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闻五经印版,自 冯道 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你儜瞧,这角花不是印板的,是用笔画出来的。”
(4).比喻死板不变。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一:“世无印板诗格,前与后原不必其尽相袭也。” 李大钊 《史观》:“纪录里的历史是印板的,解喻中的历史是生动的。”
(5).一种大型印章。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二章:“ 金树旺 和 石得富 拿了印板,往两面包窑的粮堆上打印。”
《國語辭典》:公章  拼音:gōng zhāng
机关、团体使用的印章。
《國語辭典》:木刻  拼音:mù kē
1.一种版画。用刀在木板上刻出图形,再用纸拓印。计有阴刻、阳刻或阴阳混合刻三种表现法。
2.木制的雕刻品。
《國語辭典》:木板  拼音:mù bǎn
木制的板子。《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西游记》第九回:「却说此子在木板上,顺水流去,一直流到金山寺脚下停住。」
《漢語大詞典》:过朱(過朱,過硃)
(1).加盖印章。 明 沈德符《敝帚轩剩语·小楷墨刻》:“予后晤 韩胄君 ,詰其故。 韩 曰:‘ 董 来借摹,予惧其不归也,信手对临百餘字以应之,并未曾双钩及过朱,不意其遽入石也。’”《歧路灯》第七一回:“惟有这位老爷性急,并不与内边师爷商量,当堂就批,发房就叫填榜;堂上问完了事,就要过硃。”
(2).谓将御笔增改的诏书过录至他本。因御笔多用朱笔,故称。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凡御笔增改,遵録他本,谓之过硃。”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学士职过硃,看本非所掌也,此乃第一大关键。”
《國語辭典》:白文  拼音:bái wén
1.书本中不加注解的正文。
2.镂刻器物或印章,所凹下的文字或花纹部分,称为「白文」。《宋史。卷四。太宗本纪一》:「舒州上玄石,有白文曰:『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也称为「阴文」。
《國語辭典》:印信  拼音:yìn xìn
政府机关使用的印章。有印、关防、钤记、国玺、职章等类别。《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县令批准建造,又自取库中公费银十两,开了疏头,用了印信,就中给与老成耆民收贮了讫。」《儒林外史》第三八回:「你领了这妇人,拿我这一幅绫子,遇州遇县,送与他地方官看,求都要用一个印信。」
《漢語大詞典》:模印
亦作“橅印”。
(1).刻板印刷。旧五代史·周书·和凝传:“有集百卷,自篆於板,模印数百帙,分惠於人焉。”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 唐 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右散骑常侍 徐鉉 等上《新定説文》三十卷,令模印颁行。”
(2).谓规度印章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画学·画中人》:“﹝ 徐坚 ﹞少贫苦而好学,凡诗文、书画、橅印,皆能自闢门径。”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画学·画中人》:“﹝ 吴文澂 ﹞能诗,尤工书画,凡篆、隶、真、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以及刻碑模印诸事,莫不通而习之。”
《國語辭典》:冻石(凍石)  拼音:dòng shí
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块状叶腊石或地开石。用于雕刻工艺品和印章的材料。简称为「冻」,也称为「寿山石」。
《國語辭典》:传国玺(傳國璽)  拼音:chuán guó xǐ
秦始皇取蓝田玉做成印信,令李斯在上面刻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子婴降汉时献出,高帝即位乃佩带之,后世代相传,号为传国玺。见《后汉书。卷四八。徐璆传》唐。章怀太子注引卫宏。
《國語辭典》:汉印(漢印)  拼音:hàn yìn
汉至魏、晋时期印章的统称。篆体大都方正平直,结构谨严。与秦印皆为后代篆刻家、金石家所推崇。
《漢語大詞典》:符信
(1).符节印章等信物的统称。 汉 班固 《白虎通·瑞贽》:“ 舜 始即位,见四方诸侯合符信。”后汉书·袁安传:“ 安 乃劾 景 擅发边兵,惊惑吏人,二千石不待符信而輒承 景 檄,当伏诛。” 宋 苏轼 《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策》:“今 秦 蜀 之中,又裂纸以为币,符信一加,化土芥以为金玉,奈何其使民不奔而效之也?”
(2).凭据。史记·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餘家……从其家之 长安 。闻 竇皇后 新立,家在 观津 ,姓 竇 氏。 广国 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尝与其姊採桑堕。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郭希仁 《从戎纪略》:“ 勿幕 又貽余‘墨侠’二字草章,以为符信。”
《漢語大詞典》:符台(符臺)
明 制,中央官署设有尚宝司,掌管宝玺、符牌、印章及其使用,别称符台。 明 何景明 《送慈溪刘伯雨之南京尚宝卿》诗:“拔擢符臺始,声名礼部遐。” 明 李东阳 《送杨尚宝充靖江府册封副使》诗:“秘阁三千卷,符臺二十年。”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玺丞改吏部:“唯 嘉靖 末年,北 直隶 人 穆文熙 以璽丞调吏部郎…… 福建 蒋时馨 继之。然而 穆 以计典外謫, 蒋 为文选正郎被劾削籍,两人皆不復振,固不如安於符臺,坐致荣膴。”
《漢語大詞典》:名印
刻有私人姓名的印章。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 穀 未能执笔,詔以三司务繁,令刻名印用之。” 元 吾丘衍 《学古编·三十五举》:“凡名印不可妄写,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为正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刻名印:“按 周 广顺 二年,平章 李穀 ,以病臂辞位,詔令刻名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