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圣雄(圣雄)  拼音:shèng xióng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赠甘地的尊称。为英语Mahatma的意译。意为合圣人的道德与英雄的姿态于一身。
《漢語大詞典》:天督
印度 的古称。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摧 天督 ,牵象犀。” 李贤 注:“即 天竺国 也。”参见“ 天竺 ”。
分類:印度
《國語辭典》:天竺  拼音:tiān zhú
印度的旧称。参见「印度共和国」条。
《漢語大詞典》:竺域
指 天竺 。即今 印度 。 辽 梁援 《玉石观音唱和诗》:“七尺仙容立殿臺,鐫奇鏤异最优哉。摸将 竺 域佛为像,琢就 崑 峯石作胎。”
分類:天竺印度
《漢語大詞典》:中印国(中印國)
中印度 ,又称 中竺 、 中天竺 。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之四:“手携鞞鐸佉,若在 中印国 。”
《国语辞典》:百喻经(百喻经)  拼音:bǎi yù jīng
书名。佛教典籍。印度僧伽斯那撰,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四卷。因故事近百,取其整数,故称为「百喻经」。书中设有九十八个譬喻,以喻佛法、邪、正等事。也称为「痴华鬘」。
《国语辞典》:成实论(成实论)  拼音:chéng shí lùn
佛教典籍。二十卷(或十六卷)。印度诃利跋摩著,后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是从小乘空宗过渡至大乘空宗的作品。此论从传译以来,至唐初之间曾起广大的影响,成实师分布南北,可惜唐代以后无人研习,所以旧注也全都失传了。
《國語辭典》:吠舍  拼音:fèi shè
商贾。为梵语vésa的音译。印度的四姓之一。此族积财巨亿,坐而出纳,故称为「吠舍」。也作「鞞舍」、「毗舍」、「吠奢」。
《漢語大詞典》:梵俗
古 印度 风俗。 唐 法琳 《九箴篇》:“苟令去兹冠冕,皂服披緇,弃我华风,远同梵俗,则不能兼通冠冕,便是智力不周。”
分類:印度风俗
《漢語大詞典》:梵树(梵樹)
指菩提树。原产 印度 ,故称。 唐 李群玉 《法性寺六祖戒坛》诗:“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漢語大詞典》:乾陀罗(乾陀羅)
亦作“ 乾陀 ”。亦作“ 乾陀囉 ”。
(1).西域古国名。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其国在北 印度 境,东西千馀里,南北八百馀里。在古代艺术、建筑史上,享有盛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惠生 从 于闐 至 乾陀 。”宋史·外国传·天竺:“ 施护 者, 乌塤曩国 人。其国属 北印度 ,西行十二日至 乾陀罗国 。”
(2).香树名。其汁可染褐色,故亦用以称褐色。《宝楼阁经》卷中:“以乾陀囉树或以龙花蕊香和白芥子油。”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附录·乾陀木皮:“ 珣 ( 杨珣 )曰:‘按《西域记》云,生西国,彼人用染僧褐,故名。乾陀,褐色也。’”
《國語辭典》:南亚(南亞)  拼音:nán yà
亚洲南部地区。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地区,包含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马尔地夫等国家。
《漢語大詞典》:儴祛
梵语。 印度 古代神话中国王名,即 转轮王 。也写作“禳佉”、“蠰佉”。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其国尔时有 转轮圣王 名 儴佉 ,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儴佉,一本作“穰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若能皆化黔首,悉入道场,如妙乐之世, 儴佉 之国,则有自然秔米,无尽寳藏,安求田蚕之利乎?”
《漢語大詞典》:咖喱
[英curry]原产 印度 的一种调味品。用胡椒、姜黄、番椒、茴香、陈皮等的粉末合制而成,味香而辣,色黄。 许杰 《两个青年》:“他们所操的是一口 马来 话与 英国 话,他们所嗜的是一口的槟榔和咖喱。”
《漢語大詞典》:老土
(1).没见过世面的人。《老残游记》第十九回:“ 许亮 输了四五百银子给 吴二浪子 ,都是现银。 吴二浪子 直拿 许亮 当做个老土。”
(2).指 印度 进口原装的鸦片烟。形如球状。《中国现在记》第四回:“这是顶好的老土,公班清膏,敬以奉赠。”
《漢語大詞典》:逾缮那(逾繕那)
亦作“踰缮那”。 [梵语yojana]。古 印度 计程单位名。一般含义为“套一次牛所行的路程”,并无确定的长度。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夫数量之称,谓踰缮那。旧曰由旬,又曰踰闍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踰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旧传一踰缮那四十里矣; 印度 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惟十六里。”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佛肉眼见四十里》:“其肉眼亦彻见一踰缮那。踰缮那者,四十里也。”
分類:梵语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