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邶风(邶风)  拼音:bèi fēng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邶国的风谣,包括〈柏舟〉、〈绿衣〉等十九篇。
分类:十五国风
《國語辭典》:拖曳  拼音:tuō yè
拉著走,牵引。如:「那两艘渔船正合力拖曳渔网回岸。」
《國語辭典》:漏夜  拼音:lòu yè
深夜。如:「漏夜赶路」。
《漢語大詞典》:七月半
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旧俗于此日设祭超度亡故亲人,称盂兰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於汝也。”
《國語辭典》:盂兰盆(盂蘭盆)  拼音:yú lán pén
佛教用语。意为倒悬。指饿鬼道众生活在像被倒吊般的痛苦中。为梵语Ullambana的音译。佛教徒于僧团结夏安居结束日(农历七月十五日),用丰盛的供品,供养三宝以救先人倒悬之苦,相传是出自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盂兰盆经》述说其事。在唐时,已将「盆」解为盛食物的器具,宋代民俗便演变成中元节祭祀祖先及占候之物。用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面编织成一个盆碗形以放纸钱等物的器具,称为「盂兰盆」。除了作祭祀之用外,在焚烧后,看盆倒所向,也可以占气候。
《國語辭典》:忧忆(憂憶)  拼音:yōu yì
忧虑、担心。《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一五出》:「作事济,不点实。如今怎生来救你?早晚粥食休忧忆。」
《漢語大詞典》:烧灯节(燒燈節)
指元宵节。旧俗于正月十五晚张灯结彩,供人通宵观赏,故称。 宋 刘辰翁 《忆秦娥》词:“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
《漢語大詞典》:凝碧池
唐 禁苑中池名。 唐 天宝 十五载, 安禄山 兵入 长安 ,曾大宴其部下于此处。 唐 王维 《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 头奏管弦。” 宋 范公称 过庭录:“ 王履道 同先子避地岭外,甚熟。因见有 颜持约 《王维画嘉陵江山图》,盖 明皇 幸 蜀 过 嘉陵 ,爱其江山,命 吴道子 图於 大同殿 壁, 王维 復画小簇,云:‘江山已暗 大同殿 ,絃管犹喧 凝碧池 。别写 嘉陵 三百里, 右丞 心事与谁知。’盖谓此也。”
《国语辞典》:将相和(将相和)  拼音:jiàng xiàng hé
戏曲剧目。周代故事戏。叙秦昭王诈以十五城换赵国的楚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前往,乃完璧归赵。后秦昭王设宴于渑池,相如从赵王前往,秦王令赵王鼓瑟以辱之,反被相如所辱。相如归国后,因功大拜为上卿,廉颇不服,欲于会面时相辱,相如以国事为重而数次避让。廉颇知道后遂负荆请罪,二人乃成刎颈之交。《将相和》是以《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负荆》三戏为基础,改编为生、净兼重的戏。
《漢語大詞典》:大巢
指野豌豆苗。古人以为菜蔬。 宋 陆游 《巢菜》诗序:“ 蜀 蔬有两巢:大巢,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畦中, 东坡 所赋元修菜是也。”参阅《广群芳谱》卷十五。
分類:菜蔬十五
《漢語大詞典》:大偏
兵车十五乘。左传·成公七年“舍偏两之一焉” 晋 杜预 注:“司马法: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两。车九乘为小偏,十五乘为大偏。”
分類:兵车十五
《漢語大詞典》:茧卜
古代风俗,上元日,以面作茧形,馅中置纸签或木片,上书大小官名,人自拈取,以卜异日官品高下,名为“蠒卜”。见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探官
《國語辭典》:团圆节(團圓節)  拼音:tuán yuán jié
中秋节。参见「中秋节」条。《红楼梦》第一回:「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
《國語辭典》:中秋  拼音:zhōng qiū
1.仲秋。指秋季第二个月。《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
2.农历八月十五日。参见「中秋节」条。
《漢語大詞典》:随奉(隨奉)
方言。相像;相似。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五:“ 志勇 虽不是 永生 的亲生子,可他爷儿俩的脾气多么随奉啊!”
《漢語大詞典》:闹元宵(鬧元宵)
民间风俗。农历正月十五,击鼓鸣锣,通宵张灯,供人玩赏。相传始于 汉 ,后世相沿不衰,内容更丰富。是夕吃喝玩赏,热闹非凡,故称“闹元宵”。 元 王德信 《北西厢记·斋坛闹会》:“老的少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 李瑛 《正月十五》诗:“正月十五春风高,家家闹元宵。” 袁鹰 《一声绣金匾》:“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参见“ 元宵 ”。
《國語辭典》:元宵  拼音:yuán xiāo
1.元宵节的简称。参见「元宵节」条。
2.将馅放在铺有糯米粉的竹篮上,再用双手摇晃竹篮,使糯米粉均匀的黏在馅上,如此重复数次而制成的球形食品,称为「元宵」。为元宵节的应时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