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6,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守土
十道
战地
引水
井络
地方
松山
星分
入井
甸服
侯服
西陆
制国
营房
邑屋
《國語辭典》:守土  拼音:shǒu tǔ
1.保卫国家的土地。《秦并六国平话。卷下》:「赖宗庙天下初定,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为天子守土,故称监。」
2.地方官。唐。韩愈 袁州祭神文三首之二:「若守土有罪,宜被疾殃于其身;百姓可哀,宜蒙恩闵,以时赐雨。」
3.戍守的士卒。《晋书。卷二四。职官志》:「大国置守土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
《漢語大詞典》:十道
(1).指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的十个方面。尚书大传卷一下:“五作十道,孝力为右。” 郑玄 注:“十道,谓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恭、夫和、妻柔、姑慈、妇听者也。”
(2).十个行政区域。 唐 贞观 初,分全国为 关内 、 河南 、 河东 、 河北 、 山南 、 淮南 、 江南 、 陇右 、 剑南 、 岭南 等十道。
(3).十个行政区域。 元 代 江南 行台所辖十道: 江东 建康道 、 江西 湖东道 、 江南 浙西道 、 浙东 海右道 、 江南 湖北道 、 岭北 湖南道 、 岭南 广西道 、 海北 广东道 、 海北 海南道 、 福建 闽海道 。参阅元史·百官志二
(4).即十善。不犯十恶。见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六。
《國語辭典》:战地(戰地)  拼音:zhàn dì
两军交战的地域。《孙子。虚实》:「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唐。杨凝 送客东归诗:「君向古营州,边风战地愁。」
《國語辭典》:引水  拼音:yǐn shuǐ
1.导引水流。《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唐。韩愈〈招杨之罘〉诗:「洒扫县中居,引水经竹间。」
2.船舶进出港口或在江河、内海一定区域内航行时,经由熟悉航道的人员或有驾驶船舶经验的人引领进出,以确保船舶的航行安全。也称为「引航」。
《漢語大詞典》:井络(井絡)
(1).井宿区域。 晋 左思 《蜀都赋》:“ 岷山 之精,上为 井络 。” 刘逵 注:“《河图括地象》曰:‘ 岷山 之地,上为 井络 ,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为 天井 ’,言 岷山 之地,上为 东井 维络; 岷山 之精,上为天之 井 星也。” 唐 孙樵 《刻武侯碑阴》:“是 井络 之野,与 武侯 存亡俱矣。” 惜秋 《维新梦·授职》:“回望 天彭 井络 ,彗星作作芒寒。”
(2).井宿的分野。专指 岷山 。 唐 李商隐 《井络》诗:“ 井络 天彭 一掌中,漫夸天设剑为峰。” 张索 《拟李义山〈井络〉》诗:“ 井络 天彭 地势雄,极天云雾起鸿濛。”
(3).泛指 蜀 地。宋书·袁豹传:“清 江 源於滥觴,澄氛祲於 井络 。” 宋 陆游 《晚登子城》诗:“老 吴 将军独护 蜀 ,坐使 井络 无欃抢。”
(4).犹言井里、街道。 明 李东阳 《送王公济归武昌歌》:“ 武昌 何雄哉?高藩巨镇天为开。英雄割据三千年,圣代乾坤尽陶冶。翬飞井络周沓乎其间,不独帆檣往来者。”
《國語辭典》:地方  拼音:dì fang
地保的俗称。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我是地方,不知甚么人打死你父亲在长街上哩。」《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地方呈明石知县家财人口变卖都尽,上官只得在别项那移赔补。」
《国语辞典》:松山  拼音:sōng shān
1.山名:(1)在辽宁省锦县南,明洪承畴被清兵围擒于此。(2)在河北省清苑县南北,山多松。(3)在河北省易县,产石煤。(4)在福建省霞蒲县东,下有松山港。
2.台北市的行政区域之一。
《漢語大詞典》:星分
(1).谓以天上的星宿划分地上的区域。 晋 左思 《蜀都赋》:“九土星分,万国错跱。”
(2).谓星散。魏书·崔浩传:“大军卒至,必惊骇星分,望尘奔走。”旧唐书·张仲武传:“威略火烈,胡马星分。”
《漢語大詞典》:入井
(1).侵入井宿所在的区域。金史·天文志:“ 贞元 二年八月戊戌荧惑入井,凡十一日而出。”
(2).指触犯刑法。井,刑法。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先监遗事纪略:“镇抚司刑部,所监詿误诸臣内外重犯。先监每以上帝好生,无知入井为念,多方曲存,培养圣德。”
《漢語大詞典》:甸服
(1).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书·禹贡:“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 孔 传:“规方千里之内谓之甸服,为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 蔡沉 集传:“甸服,畿内之地也……五百里者,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也。”汉书·王莽传中:“公作甸服,是为维城。” 颜师古 注:“《禹贡》去王城四百里纳粟,五百里纳米,皆在甸服之内。”
(2).为“九服”之一,指王畿外方五百里至千里之间的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其外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五百里曰甸服。”
(3).泛指京城附近的地方。 唐 张乔 《华山》诗:“澄凝临甸服,险固束神都。”新五代史·杂传二·李茂贞:“但虑军情忽变,戎马难羈,徒令甸服生灵,因兹受弊。” 清 钱谦益 《直隶河间府青县知县杨应震授文林郎制》:“矧於甸服,近在 扶风 ,当吾择官忧民之际,安有尤异之政,蔽不上闻者哉!”
《國語辭典》:侯服  拼音:hóu fú
古代王城外围,按一定距离所划分的区域。夏制指离王城一千里之地,周制指距王畿五百里之地。参见「五服」2.条。《书经。禹贡》:「五百里侯服。」《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
《國語辭典》:侯服玉食  拼音:hóu fú yù shí
穿王侯的衣服,吃珍美的食物。形容生活极为奢华。《汉书。卷一○○。叙传下》:「侯服玉食,败俗伤化。」《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湛族为盛门,性颇豪侈,侯服玉食,穷滋极珍。」
《國語辭典》:西陆(西陸)  拼音:xī lù
1.昴宿的别称。《尔雅。释天》:「西陆,昴也,西方之宿。」参见「昴」条。
2.秋天。晋。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七:「蓐收清西陆,朱羲将由白。」唐。骆宾王 在狱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漢語大詞典》:东陆(東陸)
(1).古代指太阳运行于东方七宿的区域。太平御览卷十八引《易通统图》:“日,春行东方青道曰东陆。”后汉书·律历志下:“冬夏之间,则有春有秋。是故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春,南陆谓之夏,东陆谓之秋。”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此以列宿东西南北言也。”按,应作:“西陆谓之秋……东陆谓之春。” 唐 李峤 《日》诗:“东陆苍龙驾,南郊赤羽驰。”
(2).泛指东方。 明 刘基 《春日行》诗:“白日出东陆,垂光曜中天。”
《漢語大詞典》:制国(制國)
(1).划分国都城郭的区域。国语·齐语:“ 管子 於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 韦昭 注:“国,国都城郭之域也。”
(2).执掌国政。孔丛子·公仪:“逆臣制国,弗能以其众死,而逃之,此罪诛之人也。”
《國語辭典》:营房(營房)  拼音:yíng fáng
军队官兵的住所。
《漢語大詞典》:邑屋
(1).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庄子·胠篋:“闔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閭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成玄英 疏:“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
(2).引申指乡里。隶释·汉广汉属国侯李翊碑:“赫赫惟忠,属国 李侯 ,发迹邑屋,声冠方嵎。”
(3).邑里的房舍;村舍。战国策·齐策四:“愿得赐归,安行而返臣之邑屋。”汉书·游侠传·郭解:“居邑屋不见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辠!” 颜师古 注:“邑屋,犹今人言村舍、巷舍也。” 晋 陶潜 《还旧居》诗:“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宋史·天文志一:“其间又有邑屋山林之蔽。”
(4).陵邑的房舍。指祠堂。旧唐书·李吉甫传:“臣以祠堂之设,礼典无文……昔 汉 章帝 时,欲为 光武 原陵 、 明帝 显节陵 各起邑屋, 东平王 苍 上疏言其不可。”
(5).引申为国家神器,政权。 宋 王安石 《九鼎》诗:“ 始皇 区区求不得,坐令神姦窥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