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刻写(刻寫)
镌刻抄写。 汉 王充 论衡·须颂:“人争刻写,以为珍秘。”
《漢語大詞典》:金书(金書)
(1).指用金简刻写或金泥书写的文字。 唐 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字字著金书。”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 思温 行至 昊天寺 前,只见真金身铸五十三参,铜打成旛竿十丈,上有金书‘勅赐昊天悯中禪寺’。”
(2).指道教或佛教之经典。《汉武内传》:“侍女 纪离容 至云:‘尊母欲得金书祕字六甲灵飞左右策精之文十二事。’” 宋 秦观 《游龙瑞宫次程公韵》:“鹤衔寳箭排烟去,龙护金书带雨来。” 元 揭傒斯 《送陈讲主奉诏校经罢归馀杭》诗:“圣主隆象教,金书开寳坊。”
(3).指法律条文。《隋书·刑法志》:“将恐玉科轻重,全关墨綬,金书去取,更由丹笔。”
(4).指天神的诏书。 南朝 梁 沈约 《游金华山》诗:“若蒙羽驾迎,得奉金书召。”
《漢語大詞典》:铭功(銘功)
在金石上刻写文辞,记述功绩。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铭功封石,倡呼而还。” 李贤 注:“为刻石立铭於 燕然山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吕望 铭功於 昆吾 , 仲仙 鏤绩於庸器。” 王闿运 《振威将军武提督碑》:“其先出于 武丁 ,铭功作族。”
《國語辭典》:铭文(銘文)  拼音:míng wén
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如:「由青铜器上的铭文,可以判断它的时代。」
《漢語大詞典》:铭章(銘章)
(1).刻写在器物上的文辞。多指墓志铭。 宋 欧阳修 《〈江邻几文集〉序》:“余窃不自揆,少习为铭章,因得论次当世贤士大夫功行。” 宋 曾巩 《故太常博士吴君墓志铭》:“较於铭章,君有则多,以遗其孥,非厚如何。”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若果为铭章,必不足称盛意。”
(2).印记,标识。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我看见他的盾牌的背面有‘明二’两个字的铭章,头盔和铠甲上也有‘明二’两个字的铭章。”
《漢語大詞典》:铭座(銘座)
座右铭,刻写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事天治人莫如嗇’,‘絶学无忧’,书此三言,以代铭座。”
《漢語大詞典》:镌题(鐫題)
在金石器物上刻写。 唐 白居易 《读灵澈诗》诗:“ 东林寺 里西廊下,石片鐫题数首诗。”
《國語辭典》:蜡纸(蠟紙)  拼音:là zhǐ
1.一种表层涂蜡的纸,透明,可用于防潮或包装。如:「随著食品科技的进步,现在已越来越少人用蜡纸包装食品。」
2.用蜡浸过的纸,刻写或打字后用来做油印的底版。如:「在影印机尚未普及的年代,老师只能用蜡纸在钢板上刻写讲义。」
《漢語大詞典》:铭戒(銘戒)
在器物上刻写的警戒性文辞。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诗:“功庸留剑舄,铭戒在槃盂。”
《漢語大詞典》:鲁削(魯削)
古代 鲁国 出产的刻写刀。周礼·考工记序:“ 郑 之刀, 宋 之斤, 鲁 之削, 吴 粤 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周礼:“古未有笔,以书刀刻字於方策,谓之削。 鲁 为诗书之国,故《考工记》以 鲁 之削为良。” 清 钱谦益 《河南开封府太康县知县李之茂授文林郎制》:“ 宋 斤、 鲁 削,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分類:鲁国刻写
《國語辭典》:蜡板(蠟板)  拼音:là bǎn
1.用蜡纸刻写或打字的底板。
2.电镀板的蜡模。将蜡熔于盘,蒙上黑铅粉,覆于所需的板上,在压平架下压出的板型。
《漢語大詞典》:镌识(鐫識)
刻写的标记。 宋 王暐 道山清话:“有数银盃,知县既醉,不知下落,银盃各有鐫识。”
分類:刻写标记
《漢語大詞典》:盲书(盲書)
盲目刻写;胡乱刻写。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响搨磨苍蘚,盲书补白莲。”
《國語辭典》:油印  拼音:yóu yìn
一种印刷方法。在蜡纸上刻写或打字后,据以制版,再用油墨印刷。
《漢語大詞典》:誊写器(謄寫器)
刻写蜡纸用的整套铁笔、钢板和油印机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