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类化(类化)  拼音:lèi huà
1.学习心理学上指一个刺激经过学习而能引起某一反应,其后类似的刺激亦能引起类似的反应,称为「类化」。
2.在文法或语音上,某些不规则的变化可受其他规则变化而变成同一形式。
《漢語大詞典》:震激
(1).振作激发。 宋 苏舜钦 《乞用刘石子弟》:“烈士义夫,闻之震激,人人思为陛下用也。”
(2).震动刺激。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三章:“人们有的刚刚从地上坐着的姿势立起来,身体还未平衡得好,竟被这炮声震激得吃了一大惊。”
《國語辭典》:激恼(激惱)  拼音:jī nǎo
1.刺激恼怒他人。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也不知是谁人激恼那天公,著俺庄家每受的来苦。」《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又怕一下子把你激恼了,打断了话头儿,所以才商量著不等你番,我就先番,好压下你的气去。」
2.因受刺激而发怒。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二折:「可知道你亲爷气成病,连著我也激恼的这心头怒转增。」
3.劳烦。《水浒传》第一五回:「倒来相扰,多激恼你们。」
《漢語大詞典》:避明
谓患眼病休养,避免强烈光线刺激。《歧路灯》第六三回:“暗问 双庆 ,方知 王象藎 病目欲瞽,在后院一个小房避明哩。”
《國語辭典》:发炎(發炎)  拼音:fā yán
全身或局部因感染而产生发红、肿胀或疼痛等症状。如:「每回伤口发炎时,伤处总是隐隐作痛,令人难受。」
《國語辭典》:刺痛  拼音:cì tòng
像针扎入皮肉般的疼痛。如:「迕逆的话让父母听来内心十分刺痛。」
《國語辭典》:受惊(受驚)  拼音:shòu jīng
受到惊吓。《三国演义》第二五回:「使二嫂受惊,某之罪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师父受惊多次,不敢进大娘的门了。」
《國語辭典》:痛觉(痛覺)  拼音:tòng jué
身体组织因受破坏或强烈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感觉。
《國語辭典》:麻痹(麻痺)  拼音:má bì
1.由于神经或肌肉受到损伤,而失去知觉或导致动作功能的障碍。也作「痲痹」。
2.比喻对事情失去应有的知觉。如:「我对感情一事已麻痹了。」
《漢語大詞典》:蜇鼻
谓刺激鼻子而感到微痛。极言气味浓烈。 清 钱谦益 《谢于润甫送酒》诗:“入盏先皱眉,沾唇已蜇鼻。”
《國語辭典》:激光  拼音:jī guāng
大陆地区指雷射。
《國語辭典》:视觉(視覺)  拼音:shì jué
眼睛与物体形像接触所生的感觉。是由于眼球网膜上锥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受光波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国语辞典》:荤食(荤食)  拼音:hūn shí
含有辛辣、刺激味、肉类、非素食性的食物。如:「他吃斋念佛,不吃荤食。」
《漢語大詞典》:芒粟
(1).穬麦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下·麦:“《食物本草》:‘穬麦,又名芒粟。’”
(2).指皮肤表面因受寒冷刺激而起的微粒。俗称鸡皮疙瘩。 宋 梅尧臣 《潘歙州话庐山》诗:“坐石浸两骹,炎肤起芒粟。” 宋 陆游 《客中夜寒戏作长谣》:“寝衣触体起芒粟,鼻息嘘润成冰凌。”
《國語辭典》:反应(反應)  拼音:fǎn yìng
1.用造反来响应。《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程昱》:「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踰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三国志。卷一七。魏书。张乐于张徐传。张合》:「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合皆破平之。」
2.指因受到状况改变或外在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如:「含羞草叶子会因触动而闭合,是这种植物的自然反应。」「学生上课时的反应,多少会影响授课老师的教学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