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圆观〉~3089~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父●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知闻。唯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浊不伦,颇招讥诮。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出(「出」字原缺,据明抄本补。)三峡。争此两途,半年未诀。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行次南洎,维舟山下。见妇女数人,鞗达锦铛,负瓮(「瓮」原作「人」,据明抄本改)而汲。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公相见」原作「相见公」,据明抄本改。)之期也。」李公遂悔此行,为之一恸。遂召妇人,告以方书。其妇人喜跃还家,顷之,亲族毕至。以枯鱼酒献于水滨,李公往为授朱字,圆观具汤沐,新其衣装。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询间观家,方知已有理命。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叩」原作「叱」,据明抄本改。)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后三年,李公拜谏仪大夫,二年亡。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父●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知闻。唯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浊不伦,颇招讥诮。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出(「出」字原缺,据明抄本补。)三峡。争此两途,半年未诀。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行次南洎,维舟山下。见妇女数人,鞗达锦铛,负瓮(「瓮」原作「人」,据明抄本改)而汲。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公相见」原作「相见公」,据明抄本改。)之期也。」李公遂悔此行,为之一恸。遂召妇人,告以方书。其妇人喜跃还家,顷之,亲族毕至。以枯鱼酒献于水滨,李公往为授朱字,圆观具汤沐,新其衣装。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询间观家,方知已有理命。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叩」原作「叱」,据明抄本改。)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后三年,李公拜谏仪大夫,二年亡。
典故
相关人物
适荆蛮
飘零王粲
王粲不归秦
王粲滞荆州
王粲别荆蛮
去国王粲
王粲去国
相关人物
王粲(字仲宣)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597~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昭明文选》卷二十三〈诗丙·哀伤·七哀诗二首〉~087~
〈七哀诗〉二首其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七哀诗〉二首其二:「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岗有馀,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衿。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七哀诗〉二首其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七哀诗〉二首其二:「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岗有馀,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衿。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昭明文选》卷三十〈诗庚·杂拟上·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433~
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
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
例句
王粲频徵楚,君恩许入秦。 包佶 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
汉家正离乱,王粲别荆蛮。 孟郊 感怀
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 杜甫 久客
终作适荆蛮,安排用庄叟。 杜甫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
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 杜甫 扬旗
接舆还入楚,王粲不归秦。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杜甫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共嗟王粲滞荆州,才子为郎忆旧游。 权德舆 和司门殷员外早秋省中书直夜寄荆南卫象端公
典故
相见时难
相见时难别易
《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典故
唱渭城
渭城歌
听阳关
渭城朝雨
西出阳关
阳关第四声
三叠曲
渭城柳
渭城诗
阳关一杯酒
阳关西出
四叠阳关
阳关无故人
泣渭城
更尽一杯别酒
千万遍阳关
渭城风雨
阳关声苦
渭城挹轻尘
《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案:渭城一曰阳关。王维之所作也。本送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刘禹锡与歌者诗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慇勤唱渭城。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渭城、阳关之名。盖因辞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客舍依依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依依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客舍依依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依依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苏轼文集》卷六七〈题跋·书阳关第四声〉
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新唱阳关第四声。」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第一句叠,则此句为第五声矣,今为第四声,则第一不叠审矣。
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新唱阳关第四声。」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第一句叠,则此句为第五声矣,今为第四声,则第一不叠审矣。
《漢語大詞典》:生别离(生别離)
难以再见的离别。《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孔子家语·颜回》:“ 回 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而已,又有生别离者也。” 唐 孟云卿 《生别离》诗:“结髮生别离,相思復相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