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旦望  拼音:dàn wàng
1.朔日及望日。《宋史。卷一○九。礼志十二》:「一遇旦望诸节序,下降香表,荐献行礼仪注。」
2.称周公旦与太公望。二人为周初功臣。《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成汤仗阿衡之佐,文、武凭旦、望之力。」
《國語辭典》:三端  拼音:sān duān
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合称为「三端」。《韩诗外传》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南朝梁。简文帝〈舌赋〉:「夫三端所贵,三寸著名。」
《漢語大詞典》:三始
(1).三朝。指正月一日。汉书·鲍宣传:“今日蚀於三始,诚可畏惧。”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始犹朝也。” 唐 李义府 《在巂州遥叙封禅》诗:“三始貽遐貺,万岁受重釐。” 清 顾炎武 《元日》诗:“留此三始朝,归我 中华 君。”参见“ 三朝 ”。
(2).谓仪容端正,态度庄重,辞令逊顺。此三者为礼义之始,故称。《礼记·冠义》“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汉 郑玄 注:“言人为礼,以此三者为始。三始既备,乃可求以三行也。”
(3).指第三个被贬官为 始安 太守的人。梁书·裴邃传:“由是左迁为 始安 太守。 邃 志欲立功边陲,不愿闲远,乃致书於 吕僧珍 曰:‘昔 阮咸 、 颜延 有二始之嘆,吾才不逮古人,今为三始,非其愿也,将如之何!’”参见“ 二始 ”。
(4). 汉 有“七始”之乐,取十二律之七律拟天地人及四时之始。以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簇为人始,因称“三始”。隋书·音乐志中:“《难书·律历志》,天地人及四时,谓之七始。黄鐘为天始,林鐘为地始,太簇为人始,是为三始。”
《國語辭典》:朔月  拼音:shuò yuè
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等时的月相。此时月亮在地球与太阳之间,其暗面正与地球相对,地球上看不见月光。也称为「新月」。
《國語辭典》:吉月  拼音:jí yuè
1.朔日,农历每月初一。《论语。乡党》:「吉月,必朝服而朝。」三国魏。何晏。集解:「吉月,月朔也。」
2.吉祥的月分。《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乘舆乃以吉月之阳朔,登于疏镂之金路。」
《漢語大詞典》:王节(王節)
(1).帝王之符信,传达王命的凭证。语本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 郑玄 注:“王有命,则别其节之用,以授使者、辅王命者,执以行为信。” 宋 刘敞 《与郓州给事启》:“窃承远驱王节,俯压 楚 郊。望清尘而匪遥,逼贱事之有守。”
(2).重大节日。 唐 符载 《中和节陪何大夫会宴序》:“中和,王节也。万国承之,乐洪庆也。”按阴历二月初一日为中和节,传自 唐 始。参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
《漢語大詞典》:月朝
月初。后多指旧历每月初一。荀子·礼论:“月朝卜日,月夕卜宅。” 杨倞 注:“月朝,月初也。”太平御览卷六九九引 三国 魏 曹操 《遗令》:“吾与妓女皆着 铜雀臺 ,上施六尺牀,练帐,月朝、十五輙向帐作乐。” 元 赵文 《铜雀台》诗:“望望不復归,月朝又十五。”
《漢語大詞典》:月额(月額)
(1).月旦。指旧历每月初一。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自序》:“余初至 荆州 卜雨,时孟秋之月,阳亢日久,虽月旦雨,俄而便晴。有人云:谚曰:‘雨月额,千里赤。’盖旱之徵也。”
(2).指月旦之雨。 清 高士奇 《天禄识馀·月额》:“旦日雨,谓之月额。”
(3).每月的定额。宋史·食货志下五:“然咸脉有盈缩,月额有登耗,间以虚钞付之,而收其算,引法由是大坏。”
《漢語大詞典》:六参(六參)
谓一月朝参六次。新唐书·百官志三:“﹝武官﹞五品以上及折衝当番者,五日一朝,号六参官。” 唐 张说 《郑国夫人神道碑》:“每至四时令节,六参嘉会,鱼轩照门,龟艾交室。”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大内:“如六参起居,百官听麻,改殿牌为 文德 殿。” 宋 时又名“望参”。参阅 宋 赵昇 朝野类要·班朝·六参
分類:朝参初一
《漢語大詞典》:三朔
指农历正月初一。初学记卷四引玉烛宝典:“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三元,亦云三朔。” 明 张居正 《贺元旦表》之六:“兹维端月,三朔肇临。”
《國語辭典》:挂钱(掛錢)  拼音:guà qián
阴历元旦,于门首窗前贴挂钱,至二月二日打落丢弃。此类挂钱皆以红绵纸做成,长尺许,宽四五寸、中间雕镂玲珑,作钱形花纹及吉祥文字。也称为「挂千」。
《漢語大詞典》:节朔(節朔)
节日和朔日。亦泛指节日。 唐 无名氏 《冥音录》:“﹝长女﹞每至节朔,輒举觴酹地,哀咽流涕。” 宋 叶适 《沈仲一墓志铭》:“吾赖 仲一 ,常兄事之,然每节朔,束带相看,啜茗径去矣。”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逢个节朔,遇个冬年,拿着这一盏儿茶钱,告哥哥可怜见!”
《國語辭典》:荚钱(莢錢)  拼音:jiá qián
一种古代的钱币。为汉高祖时所铸,质轻,形如榆荚,故称为「荚钱」。《史记。卷三○。平准书》:「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
分類:初一钱币
《漢語大詞典》:画鸡(畫雞)
画鸡的形象。亦指所画的鸡的图像。古人正月初一有贴画鸡于门之俗,以示吉祥。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重明之鸟﹞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於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於牖上,此之遗像也。” 齐治平 校注引 三国 魏 董勋 《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正旦画鸡於门。”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按《岁时记》:‘正月一日,贴画鸡。’今都门剪以插首,中州画以悬堂,中贵人尤好画大鸡於石,元日张之,盖北地类呼‘吉’为‘鸡’,俗云室上大吉也。”
《漢語大詞典》:黏鸡(黏雞)
旧时礼俗:正月初一为鸡日,画鸡贴有门上,以示谨始。 宋 姜夔 《一萼红》词:“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参阅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人日·最重人
《漢語大詞典》:吉朔
吉旦。农历每月初一。 汉 荀悦 申鉴·俗嫌:“或曰:祈请者,诚以接神,自然应也。故精以底之,牺牲玉帛以昭祈请,吉朔以通之。”参见“ 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