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树辞(樹辭)
立辞,写作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八音摛文,树辞为体。”此指创作歌词。
《漢語大詞典》:雅业(雅業)
(1).指做学问或创作诗文之事。 晋 郭璞 《尔雅图赞·释兽·鼮鼠》:“赏以束帛,雅业遂盛。” 南朝 梁武帝 《立学诏》:“虽耕耘雅业,旁阐艺文,而成器未广,志本犹闕。”北史·辛雄杨机等传论:“ 怀哲 体有清监, 德源 雅业无亏,并素门之所得也。”
(2).对他人所操业务的敬称。
《國語辭典》:象徵  拼音:xiàng zhēng
以有形的事物来表现无形的观念。即对任何一种抽象的观念、情感与看不见的事物等,都不直接予以指明,而根据理性的关联、社会的约定,从而透过某种意象为媒介,间接加以陈述的表达方式。
《國語辭典》:主题(主題)  拼音:zhǔ tí
1.主要论点。如:「今天开会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2.文艺作品中所欲表现的中心思想。如:「主题明朗」、「主题正确」。
3.音乐上指乐曲中显著而富有特色的主要旋律,为一乐曲的核心,亦为乐曲发展的要素。有些大型作品会包含数个主题,而有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等之分。theme中译名。
《国语辞典》:舞团(舞团)  拼音:wǔ tuán
指有组织编制的舞蹈团体。可分为偏重娱乐性演出和重艺术创作性等两种类型。
《國語辭典》:匠气(匠氣)  拼音:jiàng qì
创作缺乏艺术巧思,而流于低俗雕琢技术层面的工匠气。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徵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浮生六记。卷二。閒情记趣》:「若留枝盘如宝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
《國語辭典》:素材  拼音:sù cái
文学或艺术作品里所用的材料。为法语Motif的意译。也作「材料」。
《漢語大詞典》:兴谕(興諭)
指诗歌创作手法的兴与比。 唐 白居易 《读谢灵运诗》诗:“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諭。” 章炳麟 《辨诗》:“故温雅以广文,兴諭以尽意。”
《漢語大詞典》:填砌
谓诗文创作堆砌辞藻。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迂疎者以浅俚为古朴,填砌者以 六朝 为冶丽。”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 范景文 《对牀録》云:‘ 李义山 《人日》诗填砌太多,嚼蜡无味。’”
《国语辞典》:根情  拼音:gēn qíng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提出的诗歌创作四种要素之一。另三种要素为苗言,华声,实义。其意为一首诗,就像一棵树,感情是它们的根。但白居易所说的情,并非指一般感情,而是指民情而言。
《漢語大詞典》:咏唱(詠唱)
吟诵;歌唱。 王西彦 《鱼鬼》:“我们哼着咏唱枣子的山歌。”《诗刊》1977年第11期:“山,是我国古代诗歌经常咏唱的对象。”
吟咏唱和。指创作诗歌。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八:“他在诗后还写着说,窗外的盆菊开放得正当其时,约我改日也到 为善至乐斋 里去咏唱一番。”
《漢語大詞典》:生什
指创作诗文。 南朝 梁简文帝 《上皇太子玄圃园讲颂启》:“云聚生什之材,竝命 应王 之匹。”
《漢語大詞典》:象徵
1.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它象征着和平,它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劳动的光辉。”
2.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正如 中国 戏上用四个兵卒来象征十万大军一样。”
3.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冰心 《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十)》:“在此却是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的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百合花,那是我们的爱情的象征。”
4.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 鲁迅 的小说《药》的结尾,以 夏瑜 坟上的花圈象征革命的前景或希望。
5.迹象;特征。 叶紫 《丰收》:“火样的太阳,将宇宙的存在都逗引得发了暴躁。什么东西,在这个时候,也都现出了由于热而枯萎的象征。”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浑身上下,最带着艺术家的象征的,是她那对永远如在梦中的迷茫的眼光。”
《國語辭典》:提炼(提煉)  拼音:tí liàn
用火加热,或用物理、化学的方式,将化合物或混合物中的杂质去除,而提取所需要的较精细成分。如:「汽油是从原油中提炼出来的。」
《漢語大詞典》:赝体(贋體)
伪体。指诗歌创作中不合正体的写法。《龚自珍全集·语录》:“此种稍滑,惧开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