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印欧语系(印欧语系)  拼音:yìn ōu yǔ xì
世界主要语系之一。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区,包括印度、伊朗、希腊、日耳曼、拉丁、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等语族。印欧语言本属同一语系,有共用的基本词汇及共同语音交替模式,后分化成各种语言。
《国语辞典》:北极狐(北极狐)  拼音:běi jí hú
动物名。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分布遍及北极。耳短而圆,吻短,蹠有毛,以适应寒冷气候。体型小,体重约三至八公斤。毛色分为白色型与蓝色型。穴居,杂食性,常跟随北极熊,食其剩下的猎物。也称为「白狐」。
《国语辞典》:班图族(班图族)  拼音:bān tú zú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热带雨林区的民族。肤色黝黑,卷发,体型略为短小。以农耕及狩猎为生,常与邻族匹美人往来贸易。
《国语辞典》:朝鲜语(朝鲜语)  拼音:cháo xiān yǔ
朝鲜族使用的语言。系属未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使用人口约一百七十六万。此外主要分布于北韩和南韩。分东北、西北、中部、东南、西南、济州岛等六大方言。有元音和谐现象。辅音中,塞音、塞擦音按松紧和气流性质分为三套,擦音s也分松紧。体词有格和数,谓词有态、尊称、时、式和阶称等语法范畴,用追加后加成分的办法表示。句子的主语一般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前,修饰语在被饰词之前。
《国语辞典》:水圈  拼音:shuǐ quān
地球表面及浅层地壳,分布连续或不相连续的水体。包括海洋、海湾、河川、湖泊、沼泽、冰雪、大气层中水气及地下水等。也称为「水界」。
《国语辞典》:矮人族  拼音:ǎi rén zú
分布于非洲、东南亚、美拉尼西亚等地区的种族,因平均身高一百五十公分以下,故称为「矮人族」。其肤色是淡褐色至黄褐色,以狩猎为生。
《国语辞典》:广府帮(广府帮)  拼音:guǎng fǔ bāng
珠江三角洲一带交通繁荣,在海外的侨民分布很广,且富团结性,并各组有同乡会,称之为「广府帮」。
《国语辞典》:犵狫族  拼音:qì lǎo zú
位于中国西南僰掸的族系。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参见「仡佬族」条。
《国语辞典》:回教徒  拼音:huí jiào tú
信奉回教的人。以亚非两洲为中心,共有十亿多教徒分布各地,并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
《国语辞典》:斐济人(斐济人)  拼音:fěi jì rén
美拉尼西亚人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南部的斐济群岛。皮肤深黑,头发卷曲,属玻里尼西亚系和美拉尼西亚系的混血种。操斐济语,属南岛语系美拉尼西亚语族。文化上受玻里尼西亚系极大影响。从事渔业、农业和手工业,制造釉陶和树皮布,擅长造船、航海。
《国语辞典》:摆夷(摆夷)  拼音:bǎi yí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大陆地区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李仙江、元江、瑞丽江、大金沙江各流域,以旧车里土司为聚居中心。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原有几种文字。水摆夷以农耕为生计,其他则农耕、渔猎、畜牧兼营。自称为「泰」。也称为「伯彝」。即今称为「傣族」。参见「傣族」条。
《漢語大詞典》:醉鱼草(醉魚草)
草名。分布于我国 长江 以南各地。花和叶揉碎投入水中,可使鱼类麻醉。可入药。茎叶亦可作农药。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醉鱼草
《国语辞典》:洛巴  拼音:luò bā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属西部藏族系,分布于藏北高原、羌塘地区。以纯游牧生活为主,多从事牧羊。信仰喇嘛教。
《国语辞典》:麻鸭(麻鸭)  拼音:má yā
动物名。我国产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家鸭,因羽毛呈麻褐色带斑点,故称为「麻鸭」。
《国语辞典》:毛序  拼音:máo xù
哺乳动物身上皮毛生长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因种类与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如人猿上肢的毛,均向肘方向生长;而马身上的皮毛,则形成旋涡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