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杀杀(殺殺)
谓刀剑锋利,寒光逼人。 唐 元稹 《五弦弹》诗:“呜呜暗溜咽冰泉,杀杀霜刀涩寒鞘。” 唐 元稹 《说剑》诗:“徐抽寸寸刃,渐屈弯弯肘。杀杀霜在锋,团团月临纽。”
《國語辭典》:创伤(創傷)  拼音:chuāng shāng
1.由刀、枪等锋利物品损伤皮肤或其他组织而造成的伤害。
2.因遭受打击或外力影响而造成对身心的伤害。如:「他试图再努力肯定自己,以抚平失败的创伤。」
《漢語大詞典》:雄芒
(1).刀剑的利刃。文选·张协〈七命〉:“建云髦,啟雄芒。” 李善 注:“芒,锋刃也。”
(2).喻宏大、非凡的气势。 唐 僧鸾 《赠李粲秀才》诗:“十轴示余三百篇,金碧烂光烧 蜀 牋。雄芒逸气测不得,使我躑躅成狂颠。”
《漢語大詞典》:薛卞
指古代善于鉴定刀剑的 薛烛 和能够发现宝玉的 卞和 。后比喻善于鉴识和发现人才者。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庶青萍、结緑,长价於 薛 卞 之门。”
《漢語大詞典》:伏刃
用刀剑自杀。汉书·息夫躬传:“小夫愞臣之徒,憒眊不知所为,其有犬马之决者,仰药而伏刃。”
《漢語大詞典》:带胯(帶胯)
亦作“ 带銙 ”。 佩带上衔蹀躞之环,用以挂弓矢刀剑。 唐 白居易 《和春深》诗之四:“通犀排带胯,瑞鶻勘袍花。”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礪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 宋 杜绾 云林石谱·墨玉石:“ 西蜀 诸山多产墨玉,在深土中,其质如石,色深黑,体甚轻輭,土人鐫治为带胯或器物,极光润。”参见“ 带钩 ”。
《國語辭典》:带钩(帶鉤)  拼音:dài gōu
古代用于扣拢腰带的钩,多用金属制作。《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
《國語辭典》:鸊鷉(鷿鷈)  拼音:pì tí
动物名。鸟纲雁形目。体肥而稍圆,大如小鸭,嘴短而锐,翼小,拙于飞翔,脚生于近尾处,色赤,羽色背面苍黑,胸部色黄,有紫斑,腹白。善潜水,捕食鱼类。也称为「鸊鶗」、「鸊鹈」。
《漢語大詞典》:小服
(1).盛放刀剑等短兵器的革具。周礼·春官·巾车:“小服皆疏。” 郑玄 注:“服读为箙。小箙,刀剑短兵之衣。”
(2).草野的服装。 明 袁宏道 《旃檀馆雨中》诗:“茜衫官长过,小服野人推。”
《漢語大詞典》:鱼鞘(魚鞘)
鱼皮所制的刀剑鞘。 宋 方夔 《过棠山徐坟》诗:“桐尾隐宝匣,龙文掩鱼鞘。”
《漢語大詞典》:黄金镮(黄金鐶)
用黄金制作的刀剑环扣。 程善之 《拟古》诗:“慷慨一长啸,手抚黄金鐶。”
《國語辭典》:护手(護手)  拼音:hù shǒu
1.保护双手。如:「做完家事后,她总是习惯用润肤液护手。」
2.在刀剑身柄之间,用来保护手部的椭圆形或海棠形铁片。
《漢語大詞典》:霜脊
刀剑的脊。亦借指刀剑。 唐 陆龟蒙 《吴俞儿舞歌·剑俞》:“枝月喉,櫂霜脊,北斗离离在寒碧。”
分類:刀剑
《漢語大詞典》:九宝(九寶)
(1).指 禹 铸的九鼎。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三国 魏 曹丕 《铸五熟釜成与钟繇书》:“昔 有黄 三鼎, 周 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详“ 九鼎 ”。
(2).指 曹丕 的九把刀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魏文 九宝,器利辞钝。” 范文澜 注:“ 魏 曹丕 《典论剑铭》:‘余好击剑……以为宝器九。剑三:一曰飞景,二曰流采,三曰华锋。刀三:一曰灵寳,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匕首二:一曰清刚,二曰扬文。灵陌刀一:曰龙鳞。因姿定名,以铭其柎。’”
(3).指九方御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古唯六璽,至 唐 始名曰宝,增数至八,国朝所用。一曰镇国神宝,二曰受命之宝,三曰天子之宝,四曰天子信宝,五曰天子行宝,六曰皇帝之宝,七曰皇帝信宝,八曰皇帝行宝。 政和 七年,增定命宝,以九宝为称。”
《國語辭典》:九鼎  拼音:jiǔ dǐng
1.夏禹时,以九州贡金所铸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周德衰,九鼎乃没于泗水彭城下。见《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
2.比喻分量极重。如:「一言九鼎」。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诗:「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漢語大詞典》:皮鞘
皮制的刀剑套。《续小五义》第一回:“又有背后背着这一口刀,连皮鞘带刀尖,正把腰脊骨护住。”
分類:刀剑
《漢語大詞典》:露锷(露鍔)
(1).露出刀剑锋刃。 唐 李商隐 《为某先辈献集贤相公启》:“扬锋露鍔,则武库常开。”
(2).比喻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感遇:“ 韩非 致慨於《説难》, 曼倩 託言於谐隐……然而 韩非 卒死於説,而 曼倩 尚畜於俳,何也?一则露鍔而遭忌,一则韜锋而倖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