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谷 → 榖谷”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西关(西關)
(1).关隘名。在今 安徽省 含山县 西南 七宝山 上,隔 濡须水 与 东关 对峙。 三国 时为 吴 魏 间军事要冲。
(2).关隘名。在今 河南省 信阳市 西南。本名 平靖关 ,与 黄岘 、 武阳 合称“义阳三关”。 平靖 在西,故习称“西关”。魏书·世宗宣武帝纪:“进攻 黄峴 、 西关 , 衍 将 马仙琕 弃 西关 , 李元履 弃 黄峴 遁走。”
(3).关隘名。指 函谷关 。《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身执略兮入 西关 ,歷险阻兮之 羌蛮 。”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六:“东海汎碧水, 西关 乘紫云。”
(4).关隘名。指 居庸关 。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境。
《國語辭典》:一丸泥  拼音:yī wán ní
汉隗嚣的大将王元劝隗嚣以兵守函谷关时说:「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典出《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后比喻以极少的兵力,就可防守地势险要的关隘。《晋书。卷九七。四夷传。西戎传》:「以一丸泥封东关,闭燕赵之路。」唐。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
《漢語大詞典》:二关(二關)
指 函谷关 和 武关 。 汉 张衡 《东京赋》:“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 秦 负阻於二关,卒开 项 而受 沛 。” 薛综 注:“谓 高祖 从 武关 入, 项羽 从 函谷关 入。”
分類:函谷关
《國語辭典》:四关(四關)  拼音:sì guān
1.地名:(1)秦之四关,指东函谷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2)汉洛阳四关,指东方成皋关,南方伊阙关,西方函谷关,北方孟津关。
2.道家指心、口、耳、目。《淮南子。本经》:「故闭四关,止五遁,则与道沦。」
《漢語大詞典》:函崤
函谷关 与 崤关 的并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 洛 既燎烟, 函 崤 没无像。”
分類:函谷关
《漢語大詞典》:跨青牛
相传 老子 骑青牛出 函谷关 仙去。见老子化胡经。因喻指出世学道。 明 吴承恩 《南吕一枝花·感皇恩》套曲:“呀,虽只是万贯缠腰,也有那乌帽罗袍,心只愿跨青牛,挥玉麈,伴黄鹤。”
《漢語大詞典》:函谷塞
即 函谷关 。 唐 陈子昂 《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诗:“别馆分 周 国,归驂入 汉 京。地连 函谷塞 ,川接 广阳城 。”亦省作“ 函塞 ”。 唐 郑愔 《贬降至汝州广城驿》:“ 函塞 云间别, 旋门 雾里看。”
分類:函谷关
《漢語大詞典》:函渭
函谷关 与 渭水 的并称。古代指 长安 一带。《宋书·周朗传》:“ 函 渭 灵区,闃为荒窟; 伊 洛 神基,蔚成茂草,岂可不怀歟?” 南朝 梁 王僧孺 《豫州墓志》:“尅反旧京,饮马 函 渭 ,然后高卧閒帷。”
《漢語大詞典》:函谷丸
《后汉书·隗嚣传》:“ 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后遂以“函谷丸”指称易守难攻的 函谷关 。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少年负壮气,耿介立衝冠。怀纪 燕山 石,思开 函谷 丸。”
《漢語大詞典》:函轘
函谷关 与 轘辕关 的并称。文选·沈约〈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 函 轘 方解带, 嶤 武 稍披襟。” 李善 注:“ 函 , 函关 也; 轘 , 轘辕 也。解带披襟,言将降附也。”参见“ 函辕 ”。
分類:函谷关
《漢語大詞典》:函辕(函轅)
函谷关 与 轘辕关 的并称。 南朝 宋 鲍照 《见卖玉器者》诗:“我方歷上国,从 洛 入 函 辕 。” 钱振伦 注:“ 灵帝 中平 元年,置 函谷关 、 广城 、 伊闕 、 大谷 、 轘辕 、 旋门 、 平津 、 孟津 等八关。”
分類:函谷关
《漢語大詞典》:函辕(函轅)
函谷关 与 轘辕关 的并称。 南朝 宋 鲍照 《见卖玉器者》诗:“我方歷上国,从 洛 入 函 辕 。” 钱振伦 注:“ 灵帝 中平 元年,置 函谷关 、 广城 、 伊闕 、 大谷 、 轘辕 、 旋门 、 平津 、 孟津 等八关。”
分類: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