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归俗(歸俗)  拼音:guī sú
先前出家后再还俗。《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仍令诸州每岁造僧帐,有死亡、归俗,皆随时开落。」
《漢語大詞典》:法岁(法歲)
佛教语。出家受戒后的僧人,每年夏天安居三月。安居毕,即增加一年的“法岁”。因以“法岁”称僧人出家的年资。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 宋 时僧家以四月十五日结制,安居刹院,不敢起单云游。建楞严会,每日诵经脩懺。朝廷降赐金帛,檀信随喜,施助无虚日。至七月十五日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
《國語辭典》:尼姑  拼音:ní gū
民间对出家女众的称呼。唐。李商隐〈祭徐姊夫文〉:「尼姑居宗老之地,驺奴总家相之权。」也作「尼僧」。
《漢語大詞典》:法腊(法臘)
佛教语。比丘自出家始,每年夏季三月(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安居坐禅,称为夏腊。后因以“法腊”称比丘受戒的年数。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兴福传三·后晋东京相国寺遵诲:“﹝ 遵诲 ﹞享寿七十一,法腊五十一。”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 义浄 ﹞ 先天 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参见“ 法岁 ”。
《漢語大詞典》:法岁(法歲)
佛教语。出家受戒后的僧人,每年夏天安居三月。安居毕,即增加一年的“法岁”。因以“法岁”称僧人出家的年资。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 宋 时僧家以四月十五日结制,安居刹院,不敢起单云游。建楞严会,每日诵经脩懺。朝廷降赐金帛,檀信随喜,施助无虚日。至七月十五日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
《漢語大詞典》:落簪
犹落发。剃发出家。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形乎变服。”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神理风操似殊,不在 琳比丘 之后,寧当妄有毁人理,落簪于不实人之化哉?”
《國語辭典》:优婆夷(優婆夷)  拼音:yōu pó yí
梵语音译。指受五戒的在家女性佛教徒。《大智度论》卷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是声闻道。」也作「邬波斯迦」。
《国语辞典》:彦琮(彦琮)  拼音:yàn cóng
人名。(西元557~610)姓李,出家名道江,为北朝高僧。齐末入晋阳讲仁王经于宣德殿,齐亡,周武帝召为通道观学士,时武帝毁灭佛教,乃更名为「彦琮」。隋初圆寂。译经凡二十三部,一百馀卷。
《漢語大詞典》:僧字
出家为僧后取的别名。 明 王思任 《庐山杂咏·文殊寺》诗:“佛号 文殊 ,僧字 海空 。”
分類:出家
《漢語大詞典》:废身(廢身)
犹舍身、弃身。谓出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姊妹易嫁:“女闻,刻骨自恨,遂忿然废身为尼。”
《漢語大詞典》:染削
(1).谓润色删改。 宋 王禹偁 《谢除右拾遗直史馆启》:“编修出綍之言,垂于信史;撰著得贤之颂,播在乐章,少施染削之劳,上答受知之地。”
(2).指服缁衣、削发,出家为僧。 宋 赞宁 宋高僧传·译经·唐京师大安国寺子邻:“及 洛 寺……染削已,或名 志邻 。”参见“ 染服 ”。
《漢語大詞典》:染服
僧人穿的缁衣。南史·刘之遴传:“先是, 平昌 伏挺 出家, 之遴 为诗嘲之曰:‘《传》闻 伏不鬭 ,化为 支道林 。’及 之遴 遇乱,遂披染服,时人笑之。”
分類:缁衣
《漢語大詞典》:逾阈(逾閾)
亦作“踰閾”。
(1).跨过门限,出家室。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伯有 赋《鶉之賁賁》, 赵孟 曰:‘牀笫之言不逾閾,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杜预 注:“閾,门限。”一本作“踰閾”。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续集·嵇耸殁为文信国公冥幕》:“公诺,载拜退,逾閾,惊寤。”
(2).引申为超越界限。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盖自有知,即以相殉,莫能踰閾,遑云削迹哉。”
《國語辭典》:出姓  拼音:chū xìng
1.僧道出家后,去俗家之姓称为「出姓」。《水浒传》第五三回:「如今出姓,都只叫他清道人,不叫公孙胜。」
2.改姓或恢复本姓。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李存孝,阿妈将令,为你多有功劳,怕失迷了你本姓,著你出姓,还叫做安敬思。」
《国语辞典》:花和尚  拼音:huā hé shàng
1.《水浒传》一书中,鲁智深的别号。鲁智深出家为和尚,因身上有刺花,所以被称为「花和尚」。
2.指不守清规的出家人。如:「身为出家人,却荤酒不忌,真是个花和尚。」
《漢語大詞典》:逃门(逃門)
(1).逃跑的门路。 唐 韩愈 《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三光弛隳不復暾。”
(2).因灾荒等而逃出家门。评剧《铡阁老》第一场:“你父言说要逃门在外,不知你姐妹心意如何?”
《國語辭典》:上辈(上輩)  拼音:shàng bèi
家族的前一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因为这一门姻亲隔得远,我向来未曾会过的,只有上辈出门的伯叔父辈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