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军部(軍部)
(1).指军官。 郭沫若 《蒲剑集·文化与战争》:“ 日本 的军部们这几年来是把西装脱掉了, 中国 古服也毁裂了,拿着西式的剃刀,赤裸裸地在演着‘切腹’戏。”
(2).指军一级的指挥机关。
《漢語大詞典》:骑督(騎督)
指督率骑兵的军官。 汉 王粲 《英雄记·胡轸》:“ 陈郡 太守 胡軫 为大督护, 吕布 为骑督。” 三国 魏 曹操 《步战令》:“牙门将骑督明受都令。”
《漢語大詞典》:领旗(領旗,領旂)
亦作“ 领旂 ”。
(1).指军官。《天讨·四川讨满洲檄》:“赏金多被领旂抽,区区微劳谁见收?”
(2).捻军谓向首领领受旗帜参加本部队。 江地 《皖北根据地失守与张洛行殉难》二:“捻军中有一个流行的术语叫‘领旗’,即每一捻军首领组织队伍之前,向各村庄发出邀请,请参加他的部队,各村庄决定参加某一路捻军,这就算领了旗。”
《漢語大詞典》:将爷(將爺)
旧时对军官或兵士的尊称。《说岳全传》第九回:“只见一个军健,从东首辕门边茶馆内走将出来。 岳大爷 就上前把手一拱,叫声:‘将爷,借问一声,大老爷可曾坐过堂么?’”
《國語辭典》:将军(將軍)  拼音:jiāng jūn
1.职官名。春秋时代诸侯以卿统军,故卿通称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置大将军、骠骑将军等。临时出征的统帅则别加称号,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很多,职权各不相同。唐代的将军为环卫之官和武散官。宋、元、明多以将军为武散官,而殿廷武士亦称为将军。清代的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或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和临时出征的统帅。目前我国武职高级将官统称为将军,分为一级上将、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四级。
2.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帅,称为「将军」。后亦比喻为受制于对方。
《國語辭典》:元帅(元帥)  拼音:yuán shuài
军队中的最高统帅。《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作三军,谋元帅。」《大宋宣和遗事。利集》:「至中庭,有一褐衣番人坐于堂上,曰燕京元帅。」
《國語辭典》:管领(管領)  拼音:guǎn lǐng
掌管。《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就数内择有气力的大户充头目,自行管领。」
《國語辭典》:偏师(偏師)  拼音:piān shī
辅助主力军作战的侧翼军队。《左传。成公三年》:「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國語辭典》:统领(統領)  拼音:tǒng lǐng
1.统率、领导。《三国志。卷四二。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杜微》:「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西游记》第九回:「叫外公奏上唐王,统领人马,擒杀此贼。」
2.统兵之官。《清史稿。卷一一七。职官志四》:「统领掌前锋政令,遴满,蒙锐兵,以时训练其艺。」《官场现形记》第一七回:「胡统领穿著一件枣儿红的大毛袍子,没有扎腰,也没有穿马褂;头上戴著皮困秋,脚下蹬著薄京靴。」
《國語辭典》:将官(將官)  拼音:jiàng guān
我国陆、海、空三军的高级官员的通称。分上将、中将、少将三级。
《國語辭典》:指使  拼音:zhǐ shǐ
出主意叫人动手去做。《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此刻却在我家!我家与他拿了去,就像是我家指使的。」
《國語辭典》:沐恩  拼音:mù ēn
1.蒙受恩宠。《西湖佳话。六桥才迹》:「百姓赖此得免流散死亡之苦,感德沐恩,不可胜言。」
2.明清时军人对长官的自称。《官场现形记》第三○回:「沐恩自不小心,走滑了脚,倒教老帅操心,沐恩实在感激不尽!」
《國語辭典》:校官  拼音:xiào guān
1.职官名。旧时掌管学校的官员。《汉书。卷七六。韩延寿传》:「延寿于是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丧嫁娶礼。」
2.陆海空军官制,在将官之下,尉官之上,分上校、中校、少校三级。
《漢語大詞典》:校事
三国 时 魏 、 吴 所置掌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名。是皇帝或执政的耳目。 吴 也称校官。三国志·魏志·程晓传:“ 晓 嘉平 中为黄门侍郎。时校事放横, 晓 上疏……於是遂罢校事官。”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夫校事,吏民之仇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校事:“ 魏 吴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 明 之厰卫。”
《國語辭典》:将领(將領)  拼音:jiàng lǐng
1.泛指高级军官。
2.率领。唐。元结 宿洄溪翁宅诗:「老翁八十犹能行,将领儿孙行拾稼。」
《國語辭典》:中尉  拼音:zhōng wèi
1.职官名。战国时赵国设置,负责选任官吏。秦、汉时为武职,掌京师的治安。汉武帝时,改称为「执金吾」。唐代自德宗以后,由宦官专任护军中尉,率领神策军,为皇帝禁军,防守京师。
2.依我国现行的军制,为初级军官的第二级,介于上尉与少尉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