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96,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中省
内直
骨惊
内视
心苗
动魄
衷诚
心理
肠肚
素情
幽沈
内刚
怀服
内和
内含
《漢語大詞典》:中省
中书省的省称。魏书·韩显宗传:“卿等之文,朕自委悉,中省之品,卿等所闻。” 唐 崔湜 《至桃林塞作》诗:“黻还中省旧,符与外臺新。”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三省枢使諫官:“枢密院,国初循 唐 旧制,置院於中省之北。”
内心反省。 宋 种放 《夏日山居》诗:“看云时独坐,慎事当中省。”
《漢語大詞典》:内直
(1).内心正直。庄子·人间世:“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
(2).在宫内值勤。 宋 梅尧臣 有《七夕永叔内翰遗郑州新酒言值内直不遐相邀》诗。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钱唐 王文庄公 赐第在 护国寺 西,公内直二十四年,以除夕蒙赐福字二十四,悬掛其间,曰‘二十四福堂’。”
(3).指服役于宫中的太监。 明 无名氏 《下西洋》第三折:“俺那裡武将广机谋,文臣多智量,更那堪一班内直尽忠诚。”
《漢語大詞典》:骨惊(骨驚)
谓内心极度惊骇。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唐 顾况 《酬本部韦左司》诗:“寸心久摧折,别离重骨惊。” 明 高启 《苦哉远征人》诗:“闻笳已心摧,赴刃仍骨惊。”
分類:内心惊骇
《漢語大詞典》:内视(内視)
(1).以心为眼。谓凭主观想象来认识事物。庄子·列御寇:“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 俞樾 诸子平议·庄子三:“心有睫,谓以心为睫也……然则心有睫,正内视之谓。内视者,非谓收视返听也,谓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也。后世儒者,执一理以断天下事,近乎心有睫矣。”
(2).内心反省。文子·上德:“夫道者内视而自反,故人不小觉,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这章书的大旨,讲的是凡人外质虽美,内视自惭,终不免于恶。”
(3).闭目不视外物,专心一意,气沉丹田。古代养生术之一。亦为道家修炼内丹功夫之一。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譬存玄胎息,呼吸吐纳,含景内视,熊经鸟伸者,长生之术也。”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四:“性为欲汨则乱,心为物动则争。是以絶外交则可以守淡泊,专内视则可以全淳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经曰:坐常欲闭目内视,存见五臟肠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参阅 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國語辭典》:心苗  拼音:xīn miáo
心意。元。汤式。赛鸿秋〈一会家想多情套。伴读书〉曲:「有一日夫妻美满身荣耀,常言道青霄有路终须到,才称了心苗。」《西游记》第三九回:「那话儿只有三人记得。原是我佛如来心苗上所发,传与观世音菩萨。」
《國語辭典》:动魄(動魄)  拼音:dòng pò
心惊、内心受到震荡。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众中每一见,使我潜动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四。槐西杂志四》:「果见数女皆殊绝,一女方拈笛欲吹,瞥见人影,以笛指之,遽僵如束缚,然耳目犹能视听,俄清响透云,曼声动魄,不觉自赞曰:『虽遭禁制,然妙音媚态,已具赏矣。』」
《國語辭典》:动魄惊心(動魄驚心)  拼音:dòng pò jīng xīn
形容所受震撼很大,感受极深。如:「那场山崩飞沙走石,令人动魄惊心。」也作「惊魂动魄」、「惊心动魄」。
分類:感受震动
《國語辭典》:衷诚(衷誠)  拼音:zhōng chéng
忠诚。《陈书。卷一九。虞荔传》:「此将军妙算远图,发于衷诚者。」
分類:内心诚意
《國語辭典》:心理  拼音:xīn lǐ
1.个体心智活动的总称。亦用以泛指人的思想、情感等内心活动。
2.心和理。是宋儒心性论中的重点。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
《國語辭典》:肠肚(腸肚)  拼音:cháng dù
心意、心肠。《董西厢》卷三:「苦煞人也天不管,刚待拚了,争奈煞肠肚。」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苏秦!我待不与你些茶饭吃,争奈俺那夫妻肠肚,又过不去!」
《漢語大詞典》:素情
(1).平素的心愿;内心的真情。后汉书·列女传·阴瑜妻:“﹝ 荀采 ﹞谓左右曰:‘我本立志与 阴氏 同穴,而不免逼迫,遂至於此,素情不遂,奈何?’”三国志·魏志·荀彧荀攸等传论“ 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及至霸业既隆,翦 汉 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
(2).犹旧交,旧情。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於是有忘素情之绸叹,或睚眥而不思。” 明 李贽 初潭集·君臣二:“ 向柳 与 袁太尉 、 徐司空 、 颜杨州 并相友善,后 杨州 贵势当朝, 玄季 犹以素情自处。”
(3).犹舆情。众人的评论。南史·王镇之传:“ 万龄 家在 会稽 剡县 ,颇有素情,位左户尚书、太常。”此言众人好评。 唐 宋之问 《游法华寺诗》:“分刺江海郡,朅来徵素情。”
《漢語大詞典》:幽沈
亦作“ 幽沉 ”。
(1).犹堙没。文子·自然:“道为之命,幽沉而无事,於心甚微,於道甚当,死生同理,万物变化,合於一道。”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五年:“ 王 〔 王弼 〕、 何 〔 何晏 〕蔑弃典文,幽沉仁义,游辞浮説,波荡后生,使搢绅之徒翻然改辙。”
(2).卑微。 唐 黄滔 《薛舍人》:“伏承舍人学士,不以 滔 幽沉,荣赐论荐。”
(3).深藏;隐藏。 元 皇甫明子 《海口》诗:“蛟龙恃幽沉,怒气雄屈蟠。”
(4).指潜藏在内心的怨恨或不平。红楼梦第七八回:“既怀幽沉於不尽,復含罔屈於无穷。” 清 恽敬 《答赵青州书》:“ 敬 尝观之古人……或毁败於谗讥,或展转於疾病,使歷睽变之人情,发幽沉之己志。”
(5).隐居。 唐 柳宗元 《读书》诗:“幽沉谢世事,俛默窥 唐 虞 。”
(6).低沉;阴沉。 清 顾炎武 《华阳县朱子祠堂上梁文》:“睇琳宫之绚烂,悲木鐸之幽沉。” 许地山 《光的死》:“一种幽沉的颜色早已现在脸上。”
《漢語大詞典》:内刚(内剛)
内心刚强。《易·坎》“行有尚” 三国 魏 王弼 注:“内亨外闇,内刚外顺,以此行险,行有尚也。” 宋 欧阳修 《再论水灾状》:“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襄州 张瓌 静默端直,外柔内刚,学问通达。” 明 李东阳 《明故中顺大夫南京大常寺少卿掌尚宝司事夏公行状》:“公为人宽厚简易,内刚外和。”
《國語辭典》:怀服(懷服)  拼音:huái fú
心悦诚服。《北史。卷一。魏本纪。思帝》:「政崇宽简,百姓怀服。」
《漢語大詞典》:内和
(1).内心平和。《礼记·乐记》:“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
(2).家庭和睦。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國語辭典》:内含(內含)  拼音:nèi hán
内部蕴含、内在涵养。《南史。卷三九。刘勔传》:「内含玉润,外表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