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旧事(舊事)  拼音:jiù shì
过往的事。汉。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诚当思省,述修旧事。」《红楼梦》第六八回:「原说接过来大家安分守己的,我也不提旧事了。」
《國語辭典》:文献(文獻)  拼音:wén xiàn
本指典籍和熟知文化掌故的贤人。《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宋。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历史价值的典籍资料。
《國語辭典》:国体(國體)  拼音:guó tǐ
1.国家的大体。《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赞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
2.国家的形式。因主权归属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君主国与共和国。
《國語辭典》:修文  拼音:xiū wén
1.修明文教。《书经。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为见而今世界不是修文时节,小生赴选长安,取的三名,不是权势子弟,则是豪富儿郎。」
2.县名。位于贵州省贵阳县西北,县有龙场驿,明王守仁曾谪居于此。
《國語辭典》:修文偃武  拼音:xiū wén yǎn wǔ
修明文教,偃息武备。《三国演义》第九八回:「只宜修文偃武,增设学校,以安民心。」也作「偃武修文」、「偃武兴文」。
《漢語大詞典》:修文郎
传说 晋 苏韶 死后现形,对他的兄弟说:“ 颜渊 、 卜商 ,今见在为修文郎,修文郎凡有八人,鬼之圣者。”见太平广记卷三一九引 晋 王隐 晋书。后因以“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 宋 陆游 《赠论命周云秀才》诗:“地下不作修文郎,天上亦为京兆尹。” 金 元好问 《密公宝章小集》诗:“袖中正有活国手,地下纔得修文郎。”
分類:现形兄弟
《國語辭典》:盛典  拼音:shèng diǎn
1.隆重的典礼。《隋书。卷一三。音乐志上》:「盛典弗愆,群望咸秩。」《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样盛典,可惜来迟了,不得躬逢其盛!」
2.笃厚的友情。《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恐惧寘怀,昭谷风之盛典。」
《漢語大詞典》:典册
亦作“ 典策 ”。
(1).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杨伯峻 注:“典策谓典籍简册。”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壬辰, 晋 太子 炎 绍封袭位,总摄百揆,备物典册,一皆如前。”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然而典策之奥,治词之法,不越此有言而又笔之者,斯亦可尚。”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虽然,热心之事,无所凭藉,而徒以高文典册,讽詔世俗,则权不我操。”
(2).帝王的册命。 南朝 梁 任昉 《到大司马记室笺》:“以今月令辰,肃膺典册。”陈书·高祖纪上:“今将授公典策,其敬听朕命。” 宋 叶适 《宏词》:“朝廷詔告典册之文,当使曲直宏大,敷畅义理,以风晓天下,典、謨、训、誥诸书是也。”
《國語辭典》:国典(國典)  拼音:guó diǎn
一国的典章制度。《三国演义》第一○七回:「今大将军曹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
《漢語大詞典》:旧职(舊職)
(1).原先的职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城濮 之役, 文公 布命曰:‘各復旧职。’” 三国 魏 吴质 《在元城与魏太子笺》:“ 寿王 去侍从之娱,统东郡之任,其后皆克復旧职。”
(2).昔日的典章制度。国语·周语中:“余一人敢设飫禘焉,忠非亲礼,而干旧职,以乱前好?” 韦昭 注:“旧职,故事。”《孔子家语·五帝德》:“﹝ 虞舜 ﹞叡明智通为天下帝,命二十二臣,率 尧 旧职,躬己而已。”
《國語辭典》:会要(會要)  拼音:huì yào
1.纲领、纲要。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明彖》:「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凑未足多也。」
2.分立门类,记载一代典章制度、文物故实的书。如《唐会要》、《五代会要》。
《國語辭典》:古典  拼音:gǔ diǎn
1.古代的典章制度。《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序》:「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
2.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却说刘元普一日正在书斋閒玩古典,只见门上人报道:『外有母子二人,……。』」
3.凡属于过去及传统的风格,称为「古典」。如:「古典音乐」。
《漢語大詞典》:阙典(闕典)
(1).残缺的典章制度。语本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帝典闕而不补。”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釐三才之闕典,啟天地之禁闈。”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闕典未补,大备兹日。”后指古代传下来的典章制度。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乾德 四年郊,礼容乐节,刊正渐备,有司奏其闕典,但少宗庙殿庭宫悬三十六架,加鼓吹熊羆十二。”
(2).指史料记载上的缺漏。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 曹操 征 乌桓 还,自谓幸胜而偏赏先諫者,可以为千古法也。 操 一生所行类皆不道之事,独此一节有光清史,而 陈寿 略之,岂非闕典之甚哉!”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圣贤须目:“今年谱但言﹝ 朱熹 ﹞有足疾而不言目疾,此诚闕典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题名碑:“本朝最为右文,而题名碑止 顺治 丙戌一科,丁亥已后无之。当时不知何故废而不举,后遂相沿,此闕典也。”
(3).犹憾事。 宋 邵雍 《首尾吟》之一:“岂谓古人无闕典, 尧夫 非是爱吟诗。” 清 袁于令 《双莺传》第五折:“[丑]:‘是你不会勾搭,连我的孤老都送汤了,倒埋怨我。’[小浄]:‘这两个人不闝我也是闕典。’” 阿英 《海上买书记》:“此书不得,在《李伯元传》上,是一大阙典。”
《漢語大詞典》:周典
(1). 周 代的典章制度。国语·周语中:“ 郑 未失 周 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贤也。”
(2).指尚书·周书。 晋 陶潜 《劝农》诗:“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分類:典章制度
《漢語大詞典》:乐志(樂志)
旧时纪传体史书中用以综述音乐发展沿革、典章制度的篇章。史记乐书晋书宋书南齐书等有《乐志》隋书旧唐书《音乐志》汉书新唐书元史则与礼合併为《礼乐志》
愉悦心志。战国策·赵策二:“昔 舜 舞 有苗 ,而 禹 袒入 裸国 ,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 晋 潘尼 《安石榴赋》:“华实并丽,滋味亦殊,可以乐志,可以充虚。”
《漢語大詞典》:正典
(1).正宗典籍。如儒家六经之类。礼记·学记“教必有正业” 唐 孔颖达 疏:“正业谓先王正典,非诸子百家。”
(2).国家颁定的典章制度。《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至于制书,国之正典,朝廷所以辨章公制,宣昭轨仪于天下者也。”南齐书·王僧虔传:“以朝廷礼乐多违正典,民间竞造新声杂曲。”
《國語辭典》:通典  拼音:tōng diǎn
1.通行的法典。《北史。卷六三。苏绰传》:「帝令朝臣釐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信不易之宏轨,百王之通典也。」
2.书名。唐朝杜佑撰,二百卷。依刘秩。政典而增广之,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上溯黄、虞,下迄天宝,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之文集奏疏中有稗得失者,每事以类相从,于历代沿革,详为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