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3,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铁杖
夜战
库兵
操兵
萧斧
戈殳
韬弓
刀槊
铠仗
五戎
兵匠
赤棒
敛兵
授兵
肉薄
《漢語大詞典》:铁杖(鐵杖)
(1).古兵器名。铁制的棍棒。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王乃使力士 石番 以铁杖击 圣 ,中断之。”
(2).铁手杖。东观汉记·郅恽传:“ 芒 守丞 韩龚 受大盗 丁仲 钱…… 惲 怒,以所杖铁杖捶 龚 。” 宋 苏轼 《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之一:“每向铜人话畴昔,故教铁杖鬭清坚。” 黄溥 《闲中今古录》引 明 钱唐 《献明太祖》诗:“好风吹步上京师,铁杖麻鞋见天子。”
《國語辭典》:夜战(夜戰)  拼音:yè zhàn
夜间战斗。如:「敌军在激烈的夜战中损失惨重,黎明时即宣布投降。」《后汉书。卷七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公孙瓒》:「每闻有警,瓒辄厉色愤怒,如赴雠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
《國語辭典》:库兵(庫兵)  拼音:kù bīng
1.库中贮藏的兵器。《淮南子。泰族》:「故人主有伐国之志,邑犬群嗥,雄鸡夜鸣,库兵动而戎马惊。」《汉书。卷一○。成帝纪》:「山阳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
2.守卫仓库的士兵。
《國語辭典》:操兵  拼音:cāo bīng
训练军队。如:「国军将士顶著烈日,在广场上操兵,勤练战技。」
《漢語大詞典》:萧斧(蕭斧)
古代兵器斧钺。萧,通“ 肃 ”。说文·艸部“萧,艾蒿也。从艸,肃声” 清 段玉裁 注:“与肃同音通用。萧墙、萧斧皆训肃。”按,因斧鉞用于刑罚,故取严肃之义。 汉 刘向 说苑·善说:“夫以 秦 楚 之强而报讐於弱 薛 ,譬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 唐 孔颖达 《〈春秋正义〉序》:“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凯歌上刘恭文》词:“千里风飞雷厉,四校星流彗扫,萧斧剉春葱。” 清 吴伟业 《退谷歌》:“ 武陵 洞口闻野哭,萧斧斫尽桃花林。”一说萧斧即越斧,见文选·左思〈魏都赋〉 李周翰 注。一说萧斧即芟艾之斧,见 徐锴 《说文解字繫传·艸部·萧》
《漢語大詞典》:戈殳
戈和殳。亦泛指兵器。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丹旗燿野,戈殳晧旰。” 唐 徐坚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鼙鼓喧雷电,戈殳凛雪霜。”戈殳,一本作“ 戈剑 ”。
分類:兵器
《國語辭典》:韬弓(韜弓)  拼音:tāo gōng
置弓于弓套之内。《诗经。周颂。时迈》「载櫜弓矢」句下唐。孔颖达。正义:「櫜者弓衣,一名韬。故内弓于衣,谓之韬弓。」
《漢語大詞典》:刀槊
刀和长矛。泛指兵器。晋书·苻生载记:“ 洪 大惊,鞭之。 生 曰:‘性耐刀槊,不堪鞭捶。’” 宋 叶适 《夫人陈氏墓志铭》:“僧诅鬼路駡,聚刀槊,期以死竞。”元史·郭德海传:“夜大雪,深三尺,沟中军僵立,刀槊冻不能举。”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籍其名於官,授以刀槊,教之击刺。”
分類:长矛兵器
《國語辭典》:铠仗(鎧仗)  拼音:kǎi zhàng
铠甲和兵器。《三国志。卷三○。魏书。东夷传》:「以弓矢刀矛为兵,家家自有铠仗。」《晋书。卷六二。祖逖传》:「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分類:铠甲兵器
《漢語大詞典》:五戎
(1).五种兵器。
(2).古代泛指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五戎、六狄之人民。”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诗:“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
(3).五种兵车。周礼·春官·车仆“掌戎路之萃,广车之萃,闕车之萃,苹车之萃,轻车之萃” 汉 郑玄 注:“萃,犹副也。此五者皆兵车,所谓五戎也。戎路,王在军所乘也;广车,横陈之车也;闕车,所用补闕之车也;苹,犹屏也,所用对敌自蔽隐之车也;轻车,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
(4).五种导致战争之道。逸周书·柔武:“维 周 禁五戎,五戎不禁,厥民乃淫。一曰王观幸时,政匱不疑;二曰狱讐刑蔽,奸吏济贷;三曰声乐□□,饰女灭德;四曰维势是辅,维祷是怙;五曰盘游安居,枝叶维落。五者不距,自生戎旅。” 孔晁 注:“言五者不禁,戎之道也。”
《漢語大詞典》:兵匠
制作兵器的工匠。宋史·职官志三:“兵匠有闕,则随以缓急招募。”宋史·职官志三:“分案六:曰工作,曰营造,曰材料,曰兵匠,曰检法,曰知杂。”
《國語辭典》:赤棒  拼音:chì bàng
古代贵官出行时前导仪仗之一。《北齐书。卷一二。武成十二王传。琅邪王俨传》:「遣中贵骤马趣仗,不得入,自言奉敕,赤棒应声碎其鞍,马惊人坠。」唐。徐铉 贺殷游二舍人入翰林江给事拜中丞诗:「青绫对覆蓬壶晚,赤棒前驱道路开。」
《國語辭典》:敛兵(斂兵)  拼音:liàn bīng
1.收兵,收起兵器。《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倘朝廷柄用贤臣,宽繇薄赋,则仙芝敛兵不战,免使生灵涂炭。」《西游记》第四回:「那增长天王与众天丁俱才敛兵退避,猴王始信其言。」
2.收敛兵力。《东周列国志》第七九回:「吴耻丧其君,誓矢图报者,三年于兹矣。其志愤,其力齐,不可当也。宜敛兵为坚守之计。」
《國語辭典》:授兵  拼音:shòu bīng
古代藏兵器于宗庙中,遇战争,则祭告于宗庙,然后以兵器授与出征的军士。《周礼。夏官。司兵》:「及授兵,从司马之法以颁之。」《左传。隐公十一年》:「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
《漢語大詞典》:肉薄
(1).两军迫近,以徒手或短兵器搏斗。宋书·臧质传:“虏乃肉薄登城,分番相代,坠而復升,莫有退者。”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时无攻具,肉薄而上,自申至酉,遂平 霍邑 。”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拾遗》卷一:“肉薄攻城,或以肉薄为肉袒,或以肉薄为逼之使若鱼肉,然皆非是。肉薄,大抵谓士卒身相帀,如肉相迫也。” 清 钱谦益 《五芳井歌》:“肉薄登城踏积尸,丽譙漂血巷流脂。” 梁启超 《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今也吾儕处此无政府之国,为无政府之民……如师陷重围,敌军肉薄而无其旗鼓。”
(2).指拼搏、搏斗。 鲁迅 《野草·希望》:“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