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六宗
(1).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六宗为何神, 汉 以来诸说不一:(1) 汉 伏胜 、 马融 谓天、地、春、夏、秋、冬。(2) 汉 欧阳 、 大小夏侯 、 王充 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 汉 孔光 、 刘歆 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 汉 贾逵 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 汉 郑玄 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 三国 魏 刘劭 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 晋 王肃 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 晋 张髦 谓祖考三昭三穆。(9) 晋 司马彪 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宗。(10) 北魏 孝文帝 谓皇天大帝与五帝。参阅《书·舜典》 唐 孔颖达 疏、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虞书六宗义》。
(2).谓 汉 文帝 、 武帝 、 宣帝 、 元帝 、 明帝 、 章帝 。《后汉书·安帝纪》:“癸巳,告祀二祖、六宗。” 李贤 注:“六宗,谓 孝文 曰 太宗 , 孝武 曰 代(世)宗 , 孝宣 曰 中宗 , 孝元 曰 高宗 , 孝明 曰 显宗 , 孝章 曰 肃宗 。”
(3).佛教以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为六宗。其中,成实、俱舍二宗为小乘;其馀四宗另加天台、真言二宗,称大乘六宗。
(2).谓 汉 文帝 、 武帝 、 宣帝 、 元帝 、 明帝 、 章帝 。《后汉书·安帝纪》:“癸巳,告祀二祖、六宗。” 李贤 注:“六宗,谓 孝文 曰 太宗 , 孝武 曰 代(世)宗 , 孝宣 曰 中宗 , 孝元 曰 高宗 , 孝明 曰 显宗 , 孝章 曰 肃宗 。”
(3).佛教以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为六宗。其中,成实、俱舍二宗为小乘;其馀四宗另加天台、真言二宗,称大乘六宗。
《骈字类编》:六之
诗素丝祝之良马六之传四马六辔笺六之者亦谓六见之也
《骈字类编》:六寸
诗疏见四尺下之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律中林钟注林钟者黄钟 所生三分去一律长六寸 周礼考工记轮人为盖达常围三寸桯围倍之六寸注郑司农云达常盖八斗柄入杠中也桯盖杠也 尔雅璧大六寸谓之宣一汉书律历志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 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又林钟为地统律长六寸六者所以含阳气之施楙之六合之内令刚柔有体也 宋书武帝纪高祖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次癸亥三月壬寅夜生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 唐书吴元济传山首燕颔垂颐鼻长六寸尺宋史舆服志中兴仍旧制延以罗衣木元表朱里长 有六寸前低一寸二分四旁缘以金覆于卷武之上缫以五色丝贯五色玉前后各十二凡用二百八十玉笄充耳用黄绵纮以朱组以其一属于左笄上垂下又屈而属于右笄系之而垂其馀三又朱组双大绶四采赤白褾襈纯朱质长一丈八尺 百二十首广九寸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二玉环
又政和议礼局更上皇帝冕服之制冕版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分青表朱里前后各十有二旒五采藻十有二就就间相去一寸宝十国纪年楚史高郁请铸铁钱围六寸文曰乾封泉 以一当十钱既重厚市肆以劵契指垛交易注吕氏春秋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 刃广六寸所以入苗间地 盐铁论大夫曰子贡之废著陶朱公之三至千金岂必赖之民哉运之六寸转之息耗取之贵贱之间耳 小尔雅正方二尺正中者为之𣙗𣙗方六寸丛庾信谢赠滕王集序启甘泉宫里玉树一 元武阙前明珠六寸
又林钟为地统律长六寸六者所以含阳气之施楙之六合之内令刚柔有体也 宋书武帝纪高祖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次癸亥三月壬寅夜生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 唐书吴元济传山首燕颔垂颐鼻长六寸尺宋史舆服志中兴仍旧制延以罗衣木元表朱里长 有六寸前低一寸二分四旁缘以金覆于卷武之上缫以五色丝贯五色玉前后各十二凡用二百八十玉笄充耳用黄绵纮以朱组以其一属于左笄上垂下又屈而属于右笄系之而垂其馀三又朱组双大绶四采赤白褾襈纯朱质长一丈八尺 百二十首广九寸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二玉环
又政和议礼局更上皇帝冕服之制冕版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分青表朱里前后各十有二旒五采藻十有二就就间相去一寸宝十国纪年楚史高郁请铸铁钱围六寸文曰乾封泉 以一当十钱既重厚市肆以劵契指垛交易注吕氏春秋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 刃广六寸所以入苗间地 盐铁论大夫曰子贡之废著陶朱公之三至千金岂必赖之民哉运之六寸转之息耗取之贵贱之间耳 小尔雅正方二尺正中者为之𣙗𣙗方六寸丛庾信谢赠滕王集序启甘泉宫里玉树一 元武阙前明珠六寸
《國語辭典》:六贼(六賊) 拼音:liù zéi
1.泛指危害天下的六种恶人。见《六韬。卷一。文韬。上贤》。
2.北宋末的蔡京、朱勔、王黼、李彦、童贯、梁师成。他们结党营私,危害国家,被太学生陈东等斥为「六贼」。见《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
3.色、声、香、味、触、法此六种为身心所攀缘的对象。因为这六者是产生烦恼的根源,会劫夺一切善法,所以用贼来比喻。《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
2.北宋末的蔡京、朱勔、王黼、李彦、童贯、梁师成。他们结党营私,危害国家,被太学生陈东等斥为「六贼」。见《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
3.色、声、香、味、触、法此六种为身心所攀缘的对象。因为这六者是产生烦恼的根源,会劫夺一切善法,所以用贼来比喻。《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
《漢語大詞典》:九六
(1).《易·乾》“初九” 唐 孔颖达 疏:“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质而不变,为爻之本体;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文而从变,故为爻之别名。”因以“九六”泛指阴阳及柔刚等属性。《汉书·律历志上》:“九六,阴阳夫妇子母之道也。”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十八:“九六相交道气和,河车昼夜迸金波。”
(2).借指盛衰。 前蜀 杜光庭 《奉化宗祐侍中黄箓斋词》:“乾刚坤载,不能排九六之期;蟾魄乌轮,不能革盈亏之势。”
(3).“阳九百六”之略语。古代道家称天厄为“阳九”,地厄为“百六”。因以“九六”指灾难或厄运。 宋 李纲 《道君太上皇帝升遐慰表》:“国家钟九六之运,鑾舆有沙漠之行。”
(2).借指盛衰。 前蜀 杜光庭 《奉化宗祐侍中黄箓斋词》:“乾刚坤载,不能排九六之期;蟾魄乌轮,不能革盈亏之势。”
(3).“阳九百六”之略语。古代道家称天厄为“阳九”,地厄为“百六”。因以“九六”指灾难或厄运。 宋 李纲 《道君太上皇帝升遐慰表》:“国家钟九六之运,鑾舆有沙漠之行。”
《漢語大詞典》:六逸
指 竹溪 六逸。《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 李白 ﹞更客 任城 ,与 孔巢父 、 韩準 、 裴政 、 张叔明 、 陶沔 居 徂来山 ,日沉饮,号‘ 竹溪 六逸’。” 金 郦权 《自鹤壁游善应洹山》诗:“同游成六逸,轰饮助高兴。” 明 无名氏 《飞丸记·发跡锄强》:“苍虬籜浮,金茎凤游,七贤六逸频呼酒。” 丁以布 《题三子游草》诗:“还应乐府歌《三妇》,六逸高风未渺漫。”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漢語大詞典》:六马(六馬)
(1).谓驾车之马众多。《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孔颖达 疏:“经传之文,惟此言六马。 汉 世此经不传,餘书多言驾四者。《春秋公羊》説天子驾六。《毛诗》説天子至大夫皆驾四。 许慎 案《王度记》云,天子驾六。 郑玄 以《周礼·校人》养马‘乘马一师四圉’,四马曰乘;《康王之誥》云:‘皆布乘朱黄’;以为天子驾四, 汉 世天子驾六,非常法也。然则此言马多惧深,故举六以言之。”《荀子·劝学》:“ 伯牙 鼓琴,而六马仰秣。”《太平御览》卷九○六引《尸子》:“鹿走而无顾,六马不能望其尘,谓不反顾也。”《列子·汤问》:“趣如吾,然后六轡可持,六马可御。”
(2). 秦 以后,皇帝之车驾用六马。《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推终始五德之传……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汉 蔡邕 《独断》:“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南史·宋纪》上:“ 晋帝 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车,驾六马。”皇后行祀蚕礼时亦驾六马。《宋书·礼志一》:“蚕将生,择吉日,皇后著十二笄,依 汉 魏 故事,衣青衣,乘油盖云母安车,驾六马。”
(3).六种类型之马。《周礼·夏官·校人》:“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駑马一物。” 郑玄 注:“玉路驾种马,戎路驾戎马,金路驾齐马,象路驾道马,田路驾田马,駑马给宫中之役。”
(2). 秦 以后,皇帝之车驾用六马。《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推终始五德之传……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汉 蔡邕 《独断》:“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南史·宋纪》上:“ 晋帝 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车,驾六马。”皇后行祀蚕礼时亦驾六马。《宋书·礼志一》:“蚕将生,择吉日,皇后著十二笄,依 汉 魏 故事,衣青衣,乘油盖云母安车,驾六马。”
(3).六种类型之马。《周礼·夏官·校人》:“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駑马一物。” 郑玄 注:“玉路驾种马,戎路驾戎马,金路驾齐马,象路驾道马,田路驾田马,駑马给宫中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