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公安问曹瞒

相关人物
刘备
 
孙权
 
曹操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备传〉~878~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鲁肃传〉~270~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國語辭典》:公安  拼音:gōng ān
1.公共的安宁。中国大陆称社会整体的治安,如公共秩序、财产、公民权力等为公安,也指其各级人民政府管理公共安全事务的行政执法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职能与警察局相近,如:公安局、公安分局、公安派出所。
2.县名。位于湖北省南部边境。
《漢語大詞典》:公安派
明 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 袁宏道 及其兄 宗道 弟 中道 为首。因三 袁 是 公安 (今属 湖北省 )人而得名。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重视小说戏曲的文学价值,在当时有较大影响。他们的部分作品抨击时政,表现对道学的不满;多数篇章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国语辞典》:公安局  拼音:gōng ān jú
大陆地区指主管地方公共安全的机关。
《漢語大詞典》:公安派
明 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 袁宏道 及其兄 宗道 弟 中道 为首。因三 袁 是 公安 (今属 湖北省 )人而得名。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重视小说戏曲的文学价值,在当时有较大影响。他们的部分作品抨击时政,表现对道学的不满;多数篇章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國語辭典》:公安体(公安體)  拼音:gōng ān tǐ
明朝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所创的文体。三袁为湖北公安人,故称为「公安体」。以清新轻俊为特色,然间杂嘲戏俚语,有空疏之弊。也称为「公安派」。
《漢語大詞典》:公安派
明 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 袁宏道 及其兄 宗道 弟 中道 为首。因三 袁 是 公安 (今属 湖北省 )人而得名。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重视小说戏曲的文学价值,在当时有较大影响。他们的部分作品抨击时政,表现对道学的不满;多数篇章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國語辭典》:拘留  拼音:jū liú
1.拘禁扣留。《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匈奴人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
2.一种暂时性拘束人身自由的处罚,科处拘留依法应由法院裁处。
《國語辭典》:市政  拼音:shì zhèng
一市的公共事务。包括教育、交通、警察、卫生等政务。
《國語辭典》:投案  拼音:tóu àn
嫌犯主动到警察局说明犯案的过程,并听候处理。如:「这件刑案的诸多疑点,在主嫌投案说明后,终于一一得到釐清。」
《國語辭典》:侦查(偵查)  拼音:zhēn chá
检察官为发掘犯罪事实的真相,对犯罪嫌疑人及證据,作不公开的考查、蒐集,以便决定是否提起公诉的程序。
《國語辭典》:报案(報案)  拼音:bào àn
将违反法律、危害社会治安的事件向治安机关报告。
《漢語大詞典》:职能管辖
在我国,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处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公安机关负责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人民检察院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
《國語辭典》:通缉令(通緝令)  拼音:tōng qì lìng
法院为捉拿在逃嫌犯或受刑人所发出的通令。如:「法院发出通缉令全力搜捕在逃的嫌犯。」
《国语辞典》:晚明小品  拼音:wǎn míng xiǎo pǐn
明神宗万历以后,公安、竟陵及其他各家的小品文字。或自抒性灵,或独创格调,不为传统绳墨所拘。
《漢語大詞典》:干警(幹警)
公安、检察、司法部门的干部和警察。《人民日报》1981.8.5:“ 南充 地区受灾县的公安机关,组织了628名干警参加抗洪救灾。”《人民日报》1984.5.27:“但是目前检察机关人员不足,工作条件较差,检察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极少数检察干警还有违法乱纪行为。”
《國語辭典》:派出所  拼音:pài chū suǒ
警察分局于辖内重要地区或警察勤务区适中处所,所设置的勤务执行机构。供服勤人员联合服勤与膳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