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刀头(大刀頭)  拼音:dà dāo tóu
还。刀头常有环,环音谐「还」,故以大刀头暗指还。汉。无名氏〈稿砧今何在〉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漢語大詞典》:十科
宋 代科举取士的十项科目。 元祐 元年,据 司马光 《乞以十科举士札子》奏设。名目是:一、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二、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三、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四、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五、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六、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七、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八、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九、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十、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参阅宋史·哲宗纪一宋史·选举志六
《漢語大詞典》:立君
(1).确立君王。周礼·春官·大卜:“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眡高作龟。”周礼·秋官·小司寇:“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2).新即位的君主。左传·昭公元年:“ 郑 游吉 如 楚 ,葬 郟敖 ,且聘立君。” 王伯祥 注:“会葬故君,致聘新立之君也。”
《國語辭典》:巡抚(巡撫)  拼音:xún fǔ
1.巡视安抚。汉。班固〈窦将军北征颂〉:「亲率戎士,巡抚疆域。」《晋书。卷四十六。刘颂传》:「咸宁中,诏颂与散骑郎白褒巡抚荆、扬。」
2.职官名。明代始设,职责为代天子巡视天下。至清朝则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民政等。
《國語辭典》:后帝  拼音:hòu dì
天帝。《诗经。鲁颂。閟宫》:「皇皇后帝,皇祖后稷。」《论语。尧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漢語大詞典》:临莅(臨蒞,臨涖)
亦作“ 临蒞 ”。来到、来临。旧多指皇帝即位理政。庄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临莅天下,谓就天子之位。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吾临蒞五年,兵难骚动,未得休众息役,惠康士庶。” 宋 叶适 《平江县王文正公祠堂记》:“不然,则彼尝所临涖非不多,而获祠于民何其少也。”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善禅机:“临莅后,尝告近臣曰:‘朕欲治世法十载,然后开明释法。’”
《漢語大詞典》:五始
(1).春秋纪事,始以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等五事,谓之“五始”。汉书·王褒传:“共惟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 颜师古 注:“元者,气之始;春者,四时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正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国之始,是为五始。” 隋 牛弘 《请开献书之路表》:“ 孔子 以大圣之才……正五始而修春秋,阐十翼而宏道。”旧唐书·肃宗纪:“春秋五始,义在体元,惟以纪年,更无润色。”
(2).指物质构成的五种变化过程。 辽 希麟 续一切经音义卷五引《三五历记》:“气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也。气象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也。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也。斯为五始也。”
《漢語大詞典》:两周(兩周)
(1). 战国 时由 周 王室分裂而成的 西周 、 东周 两个小国的合称。战国策·西周策:“今公又以 秦 兵出塞,过两 周 ,践 韩 而以攻 梁 ,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史记·周本纪:“ 秦 借道两 周 之间,将以伐 韩 。”《晋书·束晳传》:“是故两 周 争东西之流, 史起 惜 漳渠 之浸,明地利之重也。”
(2).指 周 代。 周 在 犬戎 攻杀 幽王 后, 平王 即位,东迁 洛邑 ,迁都前史称 西周 ,迁都后称 东周 ,合称“两 周 ”。北史·文苑传序:“逮乎两 周 道丧,七十义乖。”
《漢語大詞典》:新君
新即位的国君。左传·昭公十年:“既葬,诸侯之大夫欲因见新君。”吕氏春秋·恃君:“是先知报后知也,为故君贼新君矣。”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彤弓卢矢,新君膺九命之锡;白马侯服,旧主蒙三恪之礼。”
《漢語大詞典》:坤成
节名。 宋哲宗 即位后,将其嫡母 向太后 生日定为坤成节。因《易·繫辞上》有“坤作成物”语,故称。宋史·礼志十五:“ 哲宗 即位,詔以太皇太后七月十六日为坤成节。” 宋 苏辙 《三论熙河边事札子》:“然臣窃语 夏国 所遣坤成使臣适至京师,而国中遂敢举兵攻城略无所忌者,意谓筑城之役,曲在 熙河 。”
《漢語大詞典》:掌书记(掌書記)
唐 代外官之一, 景龙 元年置。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 宋 代亦置此职。旧唐书·郑从谠传:“制下,令自择参佐。乃奏……左拾遗 李渥 充掌书记, 长安 尉 崔泽 充支使。”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掌书记,掌朝覲、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号令升絀之事。”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 禄山 既兼领三镇……掌书记 高尚 因为之解图讖,劝之作乱。” 胡三省 注:“掌书记,位判官下,古记室参军之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以恩地为恩府,始於 唐 马戴 。 戴 大中 初为掌书记於 太原 李司空 幕。” 宋 曾巩 《秘书少监陈公神道碑铭》:“乃卒解 静安 之围。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书记。”
《漢語大詞典》:都台(都臺)
官署名,即尚书省。 唐 垂拱 元年, 武后 改称尚书省为“都臺”。《新唐书·百官志一》“尚书省”注:“ 龙朔 二年,改尚书省曰中臺…… 垂拱 元年曰都臺。 长安 三年曰中臺。” 明 张瀚 《松窗梦语·宦游纪》:“余始释褐,观政都臺。”
《國語辭典》:庙见(廟見)  拼音:miào jiàn
旧式结婚,新娘到庙中参拜其夫已死的父母,称为「庙见」。《礼记。曾子问》:「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
《漢語大詞典》:青苗钱(青苗錢)
(1). 唐 代赋税名。 大历 元年,诏天下苗一亩征税钱十五,以补百官俸钱,因国急用,当苗青即预征,又有地头钱每亩征二十,通称“青苗钱”。新唐书·食货志一:“至 大历 元年,詔流民还者,给復二年,田园尽,则授以逃田。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市轻货给百官手力课。以国用急,不及秋,方苗青即征之,号‘青苗钱’。又有‘地头钱’,每亩二十,通名为青苗钱。”新唐书·食货志五:“ 大历 元年,歛天下青苗钱,得钱四百九十万緡。”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豫借:“ 代宗 广德 二年七月庚子税天下地亩青苗钱以给百官俸。所谓青苗钱者,以国用急不及待秋,方苗青而徵之,故号青苗钱。”原注:“此与 宋 王安石 所行青苗钱之法不同。”亦省作“ 青苗 ”。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 至德 元年,勑天下州县量定酤酒,随月纳税。 建中 二年,更加青苗。”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辨讹下:“《新(唐)书》 大历 元年,詔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以国急用,不及秋收,苗青则征之,号曰‘青苗钱’,此青苗之始也。”
(2). 宋 代在青黄未接时发放的农业贷款。(1) 宋仁宗 时, 陕西 转运使 李参 在辖区内贷出的钱。宋史·李参传:“﹝ 李参 ﹞部多戍兵,苦食少。 参 审订其闕,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穀熟还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廩有羡粮。 熙寧 青苗法,盖萌於此矣。”(2) 宋 熙宁 二年, 王安石 创青苗之法于青黄不接之际,官府贷钱与民。正月放而夏敛,五月放而秋敛,纳息二分。本名常平钱,民间称青苗钱。宋史·食货志四:“今放青苗钱,凡春贷十千,半年之内便令纳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岁终又令纳利二千。”参见“ 青苗法 ”。
《國語辭典》:青苗法  拼音:qīng miáo fǎ
宋神宗时宰相王安石所采行的财政措施。在每年春夏间农家经济拮据时,政府可贷款给农民。秋收后,农民再将本息一并归还政府,以免农民受高利贷剥削。
《国语辞典》:咸丰(咸丰)  拼音:xián fēng
清朝文宗的年号(西元1851~1861)。咸丰帝即位后勤于政事,被称咸丰中兴。即位期间面临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