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汉注(漢注)
汉 代学者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古籍所作的注解。 汉 注对古代注释、训诂等有重大的影响。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复兴时代:“ 汉 注古奥, 唐 疏繁复,初学先看注疏,人必畏难,当以近人经説先之。” 张舜徽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我们考证一名一物,乃至经济、宗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都非倚靠传注,不容易了解书中内容。参考旧的解释,首先必须钻研 汉 注。”
《漢語大詞典》:雅学(雅學)
(1).正道之学。指儒家经典之学。《孔丛子·与子琳书》:“侍中 子国 ,明达渊博,雅学絶伦,言不及利,行不欺名。”
(2).指诗学。 五代 齐己 《吟兴自述》:“前习都由未尽空,生知雅学妙难穷。”
《漢語大詞典》:章句学(章句學)
汉 儒所创的一种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所重在于解释篇章字句,而不在阐发大义。后汉书·韩韶传:“﹝ 韩韶 ﹞子 融 ,字 元长 ,少能辨理,而不为章句学。”
《漢語大詞典》:儒籍
(1).儒家的经籍。 明 姚涞 《白兔赋》:“辨敬怠於儒籍,审劳逸于农阡。”
(2).读书人的户籍。元史·雷膺传:“ 太宗 时,詔郡国设科选试,凡佔儒籍者復其家。”
《漢語大詞典》:礼治(禮治)
儒家所提倡的一种统治方式。礼,指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一整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仪式等。儒家自 孔子 起即提倡礼治,要求统治阶级和人民都要各安名位,遵守礼制,以便于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
《漢語大詞典》:外说(外説)
指儒家六经以外的传记杂说等。 元 揭傒斯 《〈夷白先生集〉序》:“﹝ 夷白先生 ﹞遂大感悔,悉谢絶游从,研极经史,下至百家外説,无所不涉。”
《漢語大詞典》:五蠹
战国 末 韩非 作《五蠧》篇,指斥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公役的人)、商工之民为危害国家的五种蠧民。蠧,蛀虫。《晋书·庾峻传》:“ 秦 塞斯路,利出一官,虽有处士之名,而无爵列於朝者, 商君 谓之‘六蝎’, 韩非 谓之‘五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至如 商 韩 六蝨,五蠹,弃孝废仁,轘药之祸,非虚至也。”
《漢語大詞典》:法先王
先秦 以儒家为代表的“法古”的政治观。主张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言必称 尧 、 舜 、 文 、 武 。与“法后王”相对。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孟子:“《离娄》章极论为政用先王之道,当时诸子之説竝作,皆不法先王而自为説也。” 胡适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变‘法先王’之儒家而为‘法后王’之儒家法家。”参见“ 法后王 ”。
《漢語大詞典》:法后王(法後王)
先秦 以 荀子 、 韩非 为代表的“法今”的政治观。主张效法当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因时制宜。与“法先王”相对。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谬学杂,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 清 方苞 《书〈史记·六国年表序〉后》:“ 秦 始变古而传,乃曰法后王。”参见“ 法先王 ”。
《國語辭典》:七观(七觀)  拼音:qī guān
《尚书》可供借镜的七种好处。从〈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此即七观。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宗经》:「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
《漢語大詞典》:七观帖(七觀帖)
法帖名。 元 翰林学士 程鉅夫 致仕南归,翰林侍讲学士 袁桷 撰《七观》以送之,书画家 赵孟頫 为之书写。后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称为“七观帖”。 元 赵孟俯 《〈七观〉跋》:“《七观》者,翰林待制 袁公 桷 之所作也。何为而作也?翰林承旨 程公 请老而归, 袁公 作此以送之也……僕虽衰老目昏,不觉援笔为书一通。若 袁公 不以笔札之陋,刻诸坚石,庶几词翰相须之义,传之天下,后世以为美谈云尔。”参阅《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九。
《漢語大詞典》:九经库(九經庫)
贮藏儒家经典的库房。喻博学。新唐书·谷那律传:“﹝ 谷那律 ﹞ 魏州 昌乐 人, 贞观 中,累迁国子博士。淹识羣书, 褚遂良 尝称为‘九经库’。”
《漢語大詞典》:四子书(四子書)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孟子 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 清 邵懿辰 《仪宋堂后记》:“ 明太祖 既一海内,与其佐 刘基 ,以‘四子书’章义试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於今。”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据其子 儒卿 等所撰行状,言公年十有一,‘四子书’、‘十三经’皆卒读。”亦省作“ 四子 ”。朱子语类卷一○五:“‘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録,‘四子’之阶梯。”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常科以待天下佔毕之士,试策论;论仍以‘四子’、‘五经’命题,特易其体格而已;策则参问古今事。”参见“ 四书 ”。
《國語辭典》:四书(四書)  拼音:sì shū
宋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合以《论语》、《孟子》,称为「四书」,并为之章句集注。也称为「四子书」。
分類:理学家
《漢語大詞典》:七典
七部儒家经典。 汉 代提倡“孝治”,宣扬宗法封建思想,贵族子弟先授论语《孝径》,连同春秋五经,合称七经或七典。 清 黄生 义府卷下:“七典即七经,汉人以论语孝经与五经而七。”参见“ 七经 ”。
《漢語大詞典》:七经(七經)
(1). 汉 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 东汉 《一字石经》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 唐 李贤 注作《乐》春秋论语; 宋 刘敞 《七经小传》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 清 康熙 《御纂七经》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七籤卷九。
(3).佛家净土宗的七种经典。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称赞净土佛摄授经》《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漢語大詞典》:雒书(雒書)
洛书。儒家关于《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雒,通“ 洛 ”。汉书·五行志上:“ 禹 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参见“ 洛书 ”、“ 河图洛书 ”。
《漢語大詞典》:外儒
道家对儒家的称呼。云笈七籤卷九:“外儒失道,不知道为儒本,儒为道末。”
《國語辭典》:智仁勇  拼音:zhì rén yǒng
智慧、仁德、勇敢。儒家思想中认为君子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德性,有「三达德」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