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想像  拼音:xiǎng xiàng
1.思念、怀想。《楚辞。屈原。远游》:「思旧故以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唐。李商隐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诗:「下苑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
2.假想。对不在眼前的事物,利用过去的记忆或类似的经验,构想具体的形象。如:「今日重回故里,人事景物和我想像中的几乎完全一样,没有甚么改变。」《宣和画谱。卷一二。山水三。宋。黄齐》:「非阴非霁,如梅天雾晓,霏微晻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像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
《國語辭典》:遗像(遺像)  拼音:yí xiàng
1.死者生前的照片或肖像。如:「国父遗像」。《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只见中间奉著灵柩,面前香炉、烛台、遗像、魂幡。」
2.当物体移去或闭眼时,物像仍存在瞬间的现象。也称为「后像」。
《漢語大詞典》:像设(像設)
《楚辞·招魂》:“天地四方,多贼姦些,像设君室,静閒安些。” 朱熹 集注:“像,盖 楚 俗,人死则设其形貌於室而祠之也。” 蒋骥 注:“若今人写真之类,固有生而为之者,不必专指死后也。”后称所祠祀的人像或神佛供像为“像设”。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秣兔罗国:“每岁三长及月六斋,僧徒相竞,率其同好,賷持供具,多营奇玩,随其所宗,而致像设。”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六:“ 北京 功德寺 后宫像设工而丽。” 清 顾炎武 《后土祠序》:“宫殿之巍峩,像设之庄静,香火之駢闐,未尝废也。”
《國語辭典》:画像(畫像)  拼音:huà xiàng
1.描绘人物的形像。如:「他请人来为他画像。」
2.人物肖像。如:〈勇者的画像〉、〈胜利者的画像〉。
3.古代在砖石上雕绘图形,做为装饰。如:〈武氏祠画像〉、〈孝堂山画像〉、〈沂南画像〉。也作「画象」。
《國語辭典》:佛像  拼音:fó xiàng
1.佛陀的造像。《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有师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
2.泛指佛、菩萨、罗汉、明王等的造像。造像的方式包括雕塑、铸、绘画、刺绣。《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令,一依长安行事。」
《國語辭典》:图像(圖像)  拼音:tú xiàng
1.图绘形象。晋。傅咸〈画像赋〉:「既铭勒于钟鼎,又图像于丹青。」也作「图象」。
2.人物画像。唐。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图像之威,䵝昧就灭。」也作「图象」。
分類:图像
《國語辭典》:绘像(繪像)  拼音:huì xiàng
画像。如:「林老师常指著古代圣贤的绘像向学生解说他们的事迹。」《清稗类钞。战事类。孙开华胜法人于台湾》:「光绪癸巳,以疾卒于淡水。举殡之日,士民爇香会送,至为泣下,亦有绘像以祀者。」
分類:画像
《國語辭典》:圣像(聖像)  拼音:shèng xiàng
神明、天主的雕像或画像。如:「教堂内四周墙壁上挂著几幅耶稣基督的圣像。」
《國語辭典》:塑像  拼音:sù xiàng
1.以黏土、油土或蜡等材料塑造而成的作品,称为「塑像」。
2.利用土、蜡、石膏等材料塑造雕像。《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将安石配飨孔子庙庭,塑像坐于孔子之侧。」
《漢語大詞典》:金像
见“ 金象 ”。
《漢語大詞典》:金象
亦作“ 金像 ”。 金身佛像。晋书·吕光载记:“又进攻 龟兹城 ,夜梦金象飞越城外。 光 曰:‘此谓佛神去之,胡必亡矣。’” 北魏 杨炫之 《洛阳迦蓝记·永宁寺》:“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象三十躯。” 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诗:“古壁栖金象,花宫出梵音。”
分類:佛像
《國語辭典》:石像  拼音:shí xiàng
用石头雕刻成的人像或兽像。《南史。卷七六。隐逸传下。阮孝绪传》:「末年蔬食断酒,其恒供养石像先有损坏,心欲补之,罄心敬礼,经一夜忽然完复。」唐。黄滔〈和王舍人崔补阙题天王寺〉诗:「石像雷霆启,江沙鼎鼐期。」也作「石象」。
分類:石雕人像
《漢語大詞典》:像教
即像法。亦泛指佛法。 唐 刘得仁 《送智玄首座归蜀中旧山》诗:“像教得重兴,因师説大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道人灵一:“至 唐 累朝,雅道大振,古风再作,卒皆崇衷像教,驻念津梁,龙象相望,金碧交映。”
分類:像法佛法
《國語辭典》:形像  拼音:xíng xiàng
外形、状貌。《淮南子。原道》:「物穆无穷,变无形像。」《红楼梦》第三六回:「林黛玉当下见了宝玉如此形像,便知是又从那里著了魔来,也不便多问。」也作「形相」、「形象」。
《國語辭典》:形象  拼音:xíng xiàng
1.形状、外貌。《淮南子。兵略》:「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聊斋志异。卷一二。公孙夏》:「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舍。」也作「形相」、「形像」。
2.由一个人的内涵作为,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色。如:「他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颇引起读者的共鸣。」
3.对实体而言。因美之所在,不在实体,而在实体的形象,此形象即出自实体的模仿,而不为实体所限定,乃经心中的醇化而生者。
《國語辭典》:神像  拼音:shén xiàng
1.死者的遗像。
2.神的画像、塑像。
分類:神像
《漢語大詞典》:神象
亦作“ 神像 ”。
(1).指神灵的形象。礼记·郊特牲:“尸,神象也;祝,将命也。” 陈澔 集说:“尸所以象所祭者,故曰神象。”
(2).神鸟的形象。指凤凰。 晋 傅咸 《凤凰赋》:“仰天文以弥观兮,览神象乎太清。”
(3).指神的图像、塑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又有为 伍员 庙之神像者,五分其髯,谓之髭鬚神。” 清 曾国藩 《祭韩公祠文》:“ 国藩 履任之日,敬谨展謁,乃神像之旁有先师 孔子 之木主儼然在焉。”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
《國語辭典》:肖像  拼音:xiào xiàng
利用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所形成的人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