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借耀
谓借重别人,使自己名声显耀。 唐 罗隐 《投永宁李相公启》:“出则祝 赵衰 之日,永冀流暄;入则将 傅説 之星,惟希借耀。”
《漢語大詞典》:借意
借同音的字表示双关的意义。旧题 宋 苏轼 《东坡问答录·佛印讥谑》:“ 东坡 戏之曰:‘ 佛印 水边寻蚌喫。’ 佛印 应声答云:‘ 子瞻 船上带家来。’‘蚌’与‘家’二字借意也。”按:“寻蚌吃”意谓“寻棒吃”,“带家来”意谓“带枷来”。
《漢語大詞典》:叚借
犹假借。《说文·叙》“六曰假借” 清 段玉裁 注:“假当作叚……叚借者,古文初作而文不备,乃以同声为同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以双声迭韵字代本字例:“古书多叚借双声叠韵字之通用者不可胜举。”参见“ 假借 ”。
分類:假借
《國語辭典》:假借  拼音:jiǎ jiè
1.借用。《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崔慰祖传》:「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常为辞。」《南史。卷七二。文学传。袁峻传》:「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
2.凭借、借助。《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宽容。《战国策。燕策三》:「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演义》第一○五回:「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
4.六书之一。语言中某些字有音无字形,而借用同音字来表达。如「令」本为发号之义,借为县令之令;「长」本为久远之义,借为县长之长。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漢語大詞典》:祈借
求借。南史·刘峻传:“自以少时未开悟,晚更厉精,明慧过人。苦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分類:求借
《漢語大詞典》:劝借(勸借)
(1). 明 初用以代替徭役的一种额外征收的杂税。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条编始末:“厥后大吏创劝借之説,民田亩科二升,名曰劝米,后以供应稍繁,加徵二升,名曰劝耗。”参见“ 劝耗 ”。
(2).告借。 郭希仁 《从戎纪略》:“余不得已,乃延 杨松轩 、 顾耀山 、 张鼎九 、 乔雨亭 诸人,向该州富绅劝借,并招各盐店豫交加价。”
《漢語大詞典》:劝耗(勸耗)
劝借的一种。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条编始末:“国初杂徭亦稀,厥后大吏创劝借之説,民田亩科二升,名曰劝米,后以供应稍繁,加徵二升,名曰劝耗,延及 正德 则陞科至七八升矣。”参见“ 劝借 ”。
《漢語大詞典》:括借
搜括征借。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时府库空竭, 昫 不知所出,请括借都城士民钱帛,自将相以下皆不免。又分遣使者数十人诣诸州括借。”
分類:搜括
《漢語大詞典》:举借(舉借)
借贷。如:举借外债。
分類:借贷
《国语辞典》:借主  拼音:jiè zhǔ
财物借给他人的人,称为「借主」。
分类:财物他人
《漢語大詞典》:薄借
即不借。一种麻制的草鞋。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象邸,玉笄” 汉 郑玄 注:“璂读如薄借綦之綦。綦,结也。” 贾公彦 疏:“ 汉 时有薄借綦之语,故读从之,亦取结义。”参见“ 不借 ”。
《國語辭典》:不借  拼音:bù jiè
1.不愿意将物品给他人使用。如:「这样的物品仅剩一个,我不借给任何人。」
2.草鞋。说法有二:一说为以其轻贱易得,人人自有,不必假借,故称草鞋为「不借」。见晋。崔豹《古今注。卷上。舆服一》。一说为仙人凤子有草鞋一双,不相假借,邻人怒詈之,凤子即以草鞋掷与,化鹤而去,故称草鞋为「不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上》。
《國語辭典》:挪借  拼音:nuó jiè
移借款项。《红楼梦》第六四回:「或是爷内库里暂且发给,或者挪借何项,吩咐了,奴才好办去。」也作「那借」。
分類:挪借借用
《國語辭典》:商借  拼音:shāng jiè
商量借用。如:「选委会向各中、小学商借场地,作为政见发表会用。」《清史稿。卷一五七。邦交志五》:「中国亦允由德州至正定府及由兖州府或干路中之他处过济宁州至开封府两支路,于十五年内由中国自行筹办,并声明傥用洋款,须向德华公司商借。」
分類:商量借用
《高级汉语词典》:借当
借人东西去当铺当钱
《国语辞典》:借典  拼音:jiè diǎn
借用钱财。《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出》:「你出路日子在眼前,我一夜思之怕没盘缠,往大公家急忙去借典。」
《國語辭典》:借故  拼音:jiè gù
假借某事为理由。如:「他一向不喜欢参加这类应酬,便借故离开了。」
《分类字锦》:借笏
司空图 华下乞归诗 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趁朝参。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