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比音
(1).配合各种声音,使其谐和。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郑玄 注:“比合其音,而播乐器也。”
(2).同音。 宋 岳珂 桯史·阳山舒城:“ 龙舒 在 淮 最殷富。虏自乱华, 江 浙 无所不至,独不入其境。説者谓其语忌,葢以 舒 之比音为‘输’也。”
《漢語大詞典》:刀环(刀環,刀鐶)
(1).刀头上的环。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少阴病:“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鷄子殼置刀鐶中。” 清  王秀楚 《扬州十日记》:“刀環響處,愴呼亂起。” 清  方维仪 《旅夜闻寇》:“生民塗炭盡,積血染刀鐶。”
(2).汉书·李陵传:“ 立政 等見 陵 ,未得私語,即目視 陵 ,而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歸還也。”环、还同音,后因以“刀环”为“还归”的隐语。 唐  高适 《入昌松东界山行》诗:“王程應未盡,且莫顧刀環。” 明  王世贞《明月篇》诗:“東家覊婦望刀環,西鄰棄妾守釵鈿。” 清  朱奕恂 《拟古出塞》诗:“少婦識雄心,不復問刀環。”
《漢語大詞典》:玉玦
佩玉的一种。形如环而有缺口。“玦”、“决”同音,故古人每用“玉玦”表示决断或决绝之意。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 数目 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左传·闵公二年“公与 石祁子 玦” 晋 杜预 注:“玦,玉玦……玦,示以当决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九曰玉玦,形如玉环,四分缺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展巾,则结玉玦一枚,心知其不返,遂携婢俱归。”
《漢語大詞典》:同音
(1).音调相和。《诗·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郑玄 笺:“同音者,谓堂上堂下八音克谐。”
(2).声音相同。《韩诗外传》卷五:“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 汉 繁钦《与魏文帝笺》:“都尉 薛访 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声,与笳同音。”
(3).比喻说同样的话。法苑珠林卷十三:“时千梵王异口同音,而説偈言。”
(4).同一读音。 清 俞樾 《小浮梅闲话》:“又一室曰‘菹库’,復有神曰 蔡伯喈 。则‘蔡’‘菜’同音,沿讹已久。”元曲以‘菜佣’为‘蔡邕’,非无自矣。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二章:“所谓直音,就是以同音字注音,如‘乐,音洛’,‘说,音悦’。”
《漢語大詞典》:刀镮(刀鐶)
亦作“ 刀环 ”。
(1).刀头上的环。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少阴病:“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鷄子壳置刀鐶中。” 清 王秀楚 《扬州十日记》:“刀环响处,愴呼乱起。” 清 方维仪 《旅夜闻寇》诗:“生民涂炭尽,积血染刀鐶。”
(2).汉书·李陵传:“ 立政 等见 陵 ,未得私语,即目视 陵 ,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諭之,言可归还也。”环、还同音,后因以“刀环”为“还归”的隐语。 唐 高适 《入昌松东界山行》:“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明 王世贞 《明月篇》:“东家覊妇望刀环,西邻弃妾守釵鈿。” 清 朱奕恂 《拟古出塞》诗:“少妇识雄心,不復问刀环。”
分類:刀头同音
《漢語大詞典》:常仪(常儀)
(1).通常的仪式。北史·侯莫陈崇传:“葬礼如常仪。” 明 李贽 《代深有告文》:“若以两者目为希奇,则是常仪翻成旷典,如何可责以寡过省愆之道,望以明心见性之理乎?”
(2).人名。上古 黄帝 臣。晋书·律历志中:“乃使 羲和 占日, 常仪 占月。”
(3).人名。上古 帝喾 妃。 娵訾氏 女, 帝挚 母。史记·五帝本纪 张守节 正义引《帝王纪》:“ 帝俈 有四妃……次妃 娵訾氏 女,曰 常仪 ,生 帝挚 。”
(4).人名。同“ 嫦娥 ”。神话传说中的奔月者。“仪”与“娥”古同音通用。 清 秋瑾 《忆萝月》词:“多事却笑云痴,不肯现出 常仪 。”参阅 明 杨慎 丹铅总录·月中嫦娥
《漢語大詞典》:稿砧
斩草时承鈇的砧板。因鈇与“夫”同音,故隐语稿砧为“夫(丈夫)”。玉台新咏·古绝句之一:“稾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镜》诗:“稾砧一别若箭弦,去有日,来无年。”按, 宋 许顗 彦周诗话:“‘藳砧今何在’,言夫也。‘山上復有山’,言出也。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言月半当还也。”
分類:砧板同音
《漢語大詞典》:异文(異文)
(1).指音乐中能触发和表现人们不同感情的不同音阶或调式。礼记·乐记:“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孔颖达 疏:“宫商别调是异文,无不欢爱,是合爱也。”
(2).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左传·隐公二年“夏, 莒 人入 向 ,以 姜氏 还” 晋 杜预 注:“凡得失小,故《经》无异文而《传》备其事。” 清 龙翰臣 《逆妇姜于齐》:“ 姜 何罪?其不氏犹氏也。 姜 固为其氏矣。其或书或不书者,史异文耳。”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义传疑而并存例:“凡著书者,博采异文,附之简策。如管子·法法篇之‘一曰’,《大匡篇》之‘或曰’,皆为 管氏 学者传闻不同而竝记之也。”
(3).指不同的版本和经说。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 汉 定天下,立羣师,置羣弟子,利禄之门,争以异文起其家,故春秋之文多异。”
(4).不同的文字。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今地球万国,异文并列,审音、解字、联句、纂文之难易,截然歧途,不可混合。”
《漢語大詞典》:康了
谓落第。说郛卷二五引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应举忌落字》:“ 柳冕 秀才性多忌讳,应举时……常语安乐为安康。忽闻榜出,急遣僕视之。须臾,僕还。 冕 即迎问曰:‘我得否乎?’僕应曰:‘秀才康了也。’”乐与“落第”之落同音,故讳言之。后因以“康了”作为落第的隐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频居康了之中,则鬚髮之条条可丑;一落 孙山 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
《漢語大詞典》:借意
借同音的字表示双关的意义。旧题 宋 苏轼 《东坡问答录·佛印讥谑》:“ 东坡 戏之曰:‘ 佛印 水边寻蚌喫。’ 佛印 应声答云:‘ 子瞻 船上带家来。’‘蚌’与‘家’二字借意也。”按:“寻蚌吃”意谓“寻棒吃”,“带家来”意谓“带枷来”。
《漢語大詞典》:音字
用以注音的同音或音近的汉字。 唐 张守节 史记正义·论音例:“然则先儒音字,比方为音。”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论反切所自始:“ 郑康成 注‘六经’, 高诱 解《吕览》《淮南》, 许慎 造説文, 刘熙 製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
《漢語大詞典》:注音
用同音字或符号等表明文字的读音。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二章第六节:“所谓直音,就是以同音字注音,如‘乐,音洛’,‘说,音悦’。”
《漢語大詞典》:读曰(讀曰)
古代注音兼释义用语,表示注释古书中的同音假借字。礼记·曲礼上“以箕自乡而扱之” 汉 郑玄 注:“扱读曰吸。”
《漢語大詞典》:狗头狗(狗頭狗)
“ 狗头狗脑 ”的歇后语。脑与“恼”同音。意谓恼怒。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我家老子一日不杀人也杀好几个,希罕你家这两个儿,做这等狗头狗怎的?”
《漢語大詞典》:直音
谓以同音字直接注音。 宋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卷三:“《春秋直音》三卷, 德清 丞 方淑 智善 撰……以学者或不通音切,故於每字切脚之下,直注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