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四门(四門)
(1).指明堂四方的门。《书·舜典》:“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闢四门而开四聪。”
(2).学校名,即四门学。《旧唐书·归崇敬传》:“其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详“ 四门学 ”。
(3).佛经有 释迦牟尼 ( 净饭王 太子)出四门受天帝感化而出家修道的传说。《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 殷 鉴四门,幽求六岁。” 李善 注引《瑞应经》曰:“太子至十四,启王出游,始出城东门,天帝化作病人,即迴车,悲念人生俱有此患。太子出城南门,天帝化作老人,迴车而还,愍念人生丁壮不久。太子出城西门,天帝化作死人,迴车而还,愍念天下有此三苦。太子出城北门,天帝化作沙门,太子曰:‘善哉,唯是为快。’即迴车还,念道清浄,不宜在家。”
(4).武术名词。使刀弄棍或打拳的一种架势。《负曝闲谈》第二回:“因他四门开得好,蒙本处提标营营官的少爷赏识了,替他补了一分粮,又给了他一道八品军功的奬札。”参见“ 四门斗里 ”。
(2).学校名,即四门学。《旧唐书·归崇敬传》:“其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详“ 四门学 ”。
(3).佛经有 释迦牟尼 ( 净饭王 太子)出四门受天帝感化而出家修道的传说。《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 殷 鉴四门,幽求六岁。” 李善 注引《瑞应经》曰:“太子至十四,启王出游,始出城东门,天帝化作病人,即迴车,悲念人生俱有此患。太子出城南门,天帝化作老人,迴车而还,愍念人生丁壮不久。太子出城西门,天帝化作死人,迴车而还,愍念天下有此三苦。太子出城北门,天帝化作沙门,太子曰:‘善哉,唯是为快。’即迴车还,念道清浄,不宜在家。”
(4).武术名词。使刀弄棍或打拳的一种架势。《负曝闲谈》第二回:“因他四门开得好,蒙本处提标营营官的少爷赏识了,替他补了一分粮,又给了他一道八品军功的奬札。”参见“ 四门斗里 ”。
《漢語大詞典》:四门学(四門學)
古代学校名。 北魏 正始 四年创立四门小学,初设于京师四门,后与太学同在一处。 唐 代四门学为大学,隶国子监,传授儒家经典,性质与国子学、太学同,惟学生家庭出身品级较低。 隋 代及 北宋 亦设四门学,存在时间很短。 元 以后废。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
《漢語大詞典》:翻经(翻經,繙經)
(1).指翻译佛经。 隋 杜宝 《大业杂记》:“门南 洛水 有 翊津桥 ,通翻经道场。” 唐 温庭筠 《访知玄上人遇暴经因有赠》诗:“ 客儿 自有翻经处,江上秋来蕙草荒。”按, 客儿 , 谢灵运 小字。
繙經:1.犹读经。 清 徐增 《送中洲大师往庐山》诗:“繙经悟空假,缮性了真妄。”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繙经梵夹字,爇鼎水沉烟。”
(2).台名。在今 江西省 临川市 。 南朝 宋 谢灵运 为 临川 内史,于府治南 宝应寺 翻《涅槃经》,因凿池为台,植白莲池中,名其台曰 翻经台 。 唐 颜真卿 有《抚州宝应寺翻经臺记》。
繙經:1.犹读经。 清 徐增 《送中洲大师往庐山》诗:“繙经悟空假,缮性了真妄。”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繙经梵夹字,爇鼎水沉烟。”
(2).台名。在今 江西省 临川市 。 南朝 宋 谢灵运 为 临川 内史,于府治南 宝应寺 翻《涅槃经》,因凿池为台,植白莲池中,名其台曰 翻经台 。 唐 颜真卿 有《抚州宝应寺翻经臺记》。
《漢語大詞典》:净名
(1). 毘摩罗诘 (Vimalakīrti)佛的别称。亦指 毘摩罗诘 佛像。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五·释昙斐》:“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所以 浄名 杜口於方丈, 释迦 缄默於双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伽蓝东北三四里有窣堵坡,是 毗摩罗詰 。 唐 言 无垢 ,旧曰 浄名 ,然浄则无垢,名则是称,义虽取同,名乃有异。旧曰 维摩詰 ,讹略也。” 清 钱谦益 《西湖杂感》诗之八:“今日一灯方丈室,散花长侍 浄名 翁。”
(2).佛经名。《维摩诘经》的异称。 唐 郑薰 《赠巩畴并序》:“其於《浄名》, 僧肇 尤精达。”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顾以为必有本体,名曰物如。物如云者,犹《浄名》所谓色如耳。”
(2).佛经名。《维摩诘经》的异称。 唐 郑薰 《赠巩畴并序》:“其於《浄名》, 僧肇 尤精达。”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顾以为必有本体,名曰物如。物如云者,犹《浄名》所谓色如耳。”
《漢語大詞典》:金绳(金繩)
(1).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1)用以编连策书。《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禪,玉牒金绳。”《旧唐书·礼仪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2)用于一般拴束。 唐 韩愈 《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2).佛经谓 离垢国 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王琦 注引《法华经》:“国名 离垢 ,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证果》:“看金绳宝筏相招,何须虑永劫沉身不可捞。”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嵐光浮翠黛,塔势界金绳。”
(3).借指地平线。 唐 刘长卿 《龙门八咏·退公龛》:“閒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 康有为 《八月十四夜香港观灯》诗:“空濛海月上金绳,又看秋宵 香港 灯。”
(2).佛经谓 离垢国 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王琦 注引《法华经》:“国名 离垢 ,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证果》:“看金绳宝筏相招,何须虑永劫沉身不可捞。”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嵐光浮翠黛,塔势界金绳。”
(3).借指地平线。 唐 刘长卿 《龙门八咏·退公龛》:“閒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 康有为 《八月十四夜香港观灯》诗:“空濛海月上金绳,又看秋宵 香港 灯。”
《國語辭典》:龙藏(龍藏) 拼音:lóng zàng
1.佛教传说龙树从龙宫中取得大乘经典流布人间,故称大乘经典为龙藏。唐。德宣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济八苦于无明之河,秘密成伊;演龙藏于三千世界,童蒙求我。」
2.清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至乾隆三年(西元1738),在北京刻印的敕版藏经。七百一十八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以明北藏为底本,略有增减。也称为「清藏」。
2.清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至乾隆三年(西元1738),在北京刻印的敕版藏经。七百一十八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以明北藏为底本,略有增减。也称为「清藏」。
《漢語大詞典》:踏花
亦作“蹋花”。
(1).踏青,游春。 五代 谭用之 《寄阎记室》诗:“鼇逐玉蟾攀桂上,马随青帝踏花归。” 宋 刘过 《祝英台近·同妓游帅司东园》词:“晚来约住青驄,蹋花归去,乱红碎,一庭风月。” 明 汤显祖 《送牛光山暂归泾阳》诗:“献岁客残同署晓,兼春人忆踏花时。” 唐韬 《创作漫谈·不做落第秀才》:“有一次,出的画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踏花’只是游春的意思,这一点容易画……惟有‘香’是抽象的东西,很难从画面上表现。”
(2).佛经故事:昔有 南窟仙人 ,见鹿产一女,即取归抚养,长大成人,惟脚似鹿,是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 北窟仙人 处取火。 北窟仙人 见鹿女行处步迹皆有莲花,因与鹿女言:绕我舍七匝,当与汝火。鹿女如其所言,遂取火而去。参阅《杂识藏经》卷二《鹿女夫人》。后因以“踏花”谓鹿女步行,足迹状如莲花。 唐 王维 《游感化寺》诗:“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
(1).踏青,游春。 五代 谭用之 《寄阎记室》诗:“鼇逐玉蟾攀桂上,马随青帝踏花归。” 宋 刘过 《祝英台近·同妓游帅司东园》词:“晚来约住青驄,蹋花归去,乱红碎,一庭风月。” 明 汤显祖 《送牛光山暂归泾阳》诗:“献岁客残同署晓,兼春人忆踏花时。” 唐韬 《创作漫谈·不做落第秀才》:“有一次,出的画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踏花’只是游春的意思,这一点容易画……惟有‘香’是抽象的东西,很难从画面上表现。”
(2).佛经故事:昔有 南窟仙人 ,见鹿产一女,即取归抚养,长大成人,惟脚似鹿,是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 北窟仙人 处取火。 北窟仙人 见鹿女行处步迹皆有莲花,因与鹿女言:绕我舍七匝,当与汝火。鹿女如其所言,遂取火而去。参阅《杂识藏经》卷二《鹿女夫人》。后因以“踏花”谓鹿女步行,足迹状如莲花。 唐 王维 《游感化寺》诗:“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