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耳根
沙界
凡圣
无畏
接引
有色
法施
净业
慧日
心心
圆成
六根
三车
觉悟
佛心
《國語辭典》:耳根  拼音:ěr gēn
1.耳边。如:「耳根清净。」《红楼梦》第七七回:「又向迎春耳根说:『好歹打听我受罪,替我说个情儿,就是主仆一场。』」
2.耳的根部。如:「她的短发与耳根齐。」
3.佛教用语。指听觉神经。为六根之一。《大智度论》卷一:「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用意识闻耶?」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漢語大詞典》:沙界
佛教语。谓多如 恒河 沙数的世界。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演勿照之明,而鉴穷沙界。” 李善 注:“《金刚般若经》曰:诸 恒河 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寧为多不?” 宋 苏轼 《观湖》诗之一:“回首不知沙界小,飘衣犹觉色尘高。” 元 汤式《一枝花·嘲妓名佛奴》套曲:“ 张无尽 气冲冲待打折了鶯花寨, 韩退之 嗔忿忿敢掀翻烟月牌,赢得虚名满沙界。” 明 徐渭 《梓童像赞》之一:“神在丹青,遍诸沙界,无非帝所,忠孝文武,靡祷不许。”
《漢語大詞典》:凡圣(凡聖)
佛教语。谓凡夫与圣者。佛家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皆为圣者;自此而下,未断惑证理之人,皆是凡夫。 南朝 梁 沈约 《神不灭论》:“自凡及圣,含灵义等。但事有精麤,故人有凡圣。”法苑珠林卷二六:“无何,坐终,其髑髏全成无缝,故知凡圣同居,事不可别。” 元 梵琦 《渔家傲·西方乐》词:“佛理在躬如玉璞,须凴巧匠勤雕琢,凡圣皆由心所作。难描邈,华臺宝座珠瓔珞。”
《國語辭典》:无畏(無畏)  拼音:wú wèi
1.没有畏惧。《礼记。表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一百五十赞佛颂〉:「无畏功德中,斯但显少分。」
2.佛教用语。指对自己有信心。《瑜伽师地论》卷七:「于自所證未得无畏。」
《國語辭典》:接引  拼音:jiē yǐn
1.迎接引进。《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两个投宿于旅邸,小二哥接引,拣了一间宽大房子。」
2.佛教指菩萨垂手迎接众生往生佛国净土。《水浒传》第四六回:「怎极乐观音方才接引,早血盆地狱塑来出相?」
《漢語大詞典》:有色
(1).指有艳丽容貌的女子。管子·戒:“人患飢,而上薄敛焉,则人不患飢矣。人患死,而上宽刑焉,则人不患死矣。如此,而近有德,而远有色,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
(2).佛教语。指欲界与色界有色身(质碍之身)的众生。《金刚经·大乘正宗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有色,若无色。”
《國語辭典》:法施  拼音:fǎ shī
解说佛法,使听闻者获益。《大宝积经。卷十三。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六》:「加用法施,救济危厄。」
《漢語大詞典》:净业
佛教语。清净的善业。一般指笃修净土宗之业。
《國語辭典》:慧日  拼音:huì rì
1.佛教用语。指佛的智慧有如太阳,普照世间。《妙法莲花经》卷七:「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
2.唐代高僧。(西元680~748)俗姓辛,山东东莱人。曾游学南洋寻求梵本,历时十三年,回国后,曾受到唐玄宗的礼遇,颁给「慈悯三藏」的称号。慧日教法,主要以弘传净土为主,主张禅、教、律、净四者并修,世称为「慈悯派」。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传世。
《漢語大詞典》:心心
(1).佛教语。指连绵不断的思想念头。《仁王经·奉持品》:“断诸功用,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虚空。” 五代 齐己 《残秋感怆》诗:“日日加衰病,心心趣寂寥。”
(2).犹心愿。 前蜀 贯休 《桐江闲居作》诗之九:“孰知吾所适,终不是心心。”
(3).彼此间的情意。 隋 江总 《长相思》诗之二:“心心不相照,望望何由知。” 唐 孟郊 《结爱》诗:“心心復心心,结爱务在深。”
(4).一心一意,专心。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职,其职必举。”
《國語辭典》:圆成(圓成)  拼音:yuán chéng
1.成全。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你若圆成了我呵!重重的相谢你。」《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只限你在一个月内,要圆成这事,不可十分怠缓。」
2.圆满、美满。宋。张栻 水调歌头。雪月两相映词:「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元。曾瑞〈哨遍。合欢制套〉:「样制孤高,停分无偏,圆成不缺。」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漢語大詞典》:三车(三車)
(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肇元三车,翻乘一道。”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号号 僧伽 ,有时与我论三车。” 王琦 注:“三车,谓羊车、鹿车、牛车也……当是以三兽之力有大小,三车之所载有多寡,喻三乘诸贤圣道力之深浅耳。” 明 唐顺之 《山行即事》诗:“相期 白社 里,共听演三车。” 清 钱谦益 《仙坛唱和诗》之二:“《妙华》已悟三车法,台教今为继别宗。”参见“ 三乘 ”。
(2). 唐 窥基 博通释典,尝至 太原 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 宋 赞宁 《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赠》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钱谦益 笺:“此诗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双树听法,亦应许我如 慈恩 三车自随,但我只办用以载书耳。”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语。梵语tri-yāna的意译。谓三种能使众生获得證悟,息灭烦恼的途径。即从他人听闻佛法而悟道的声闻乘;自己观察自然现象而悟道的独觉乘,和以成佛为目标的佛乘。独觉乘也称为「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称为「大乘」、「菩萨乘」。《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國語辭典》:觉悟(覺悟)  拼音:jué wù
1.醒悟以往的困惑或过失。《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汉书。卷四五。息夫躬传》:「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
2.佛教用语。指经由修行,證悟真理,而灭除无明、烦恼的圣者境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六:「于诸法中觉悟者,唯愿当开甘露门。」
《國語辭典》:觉寤(覺寤)  拼音:jué wù
1.睡醒。《东观汉记。卷九。冯异传》:「觉寤,心中动悸。」
2.醒悟已往的困惑或过失。《淮南子。要略》:「终身颠顿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觉寤乎昭明之术矣。」《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漢語大詞典》:佛心
佛教语。谓佛的大慈大悲之心。《观无量寿经》:“诸佛心者,大慈悲是。” 唐 王维 《为舜阇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冀成宝器,仁王为琢玉之因;广运佛心,圣主受恆沙之祐。” 唐 司空图 《山中》诗:“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