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66分类词汇 66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正思惟  拼音:zhèng sī wéi
佛教用语。八正道的第二支。即做正确的抉择。《佛所行赞》卷三:「菩萨正思惟,精进勤方便。」也称为「正志」。
《国语辞典》:仁尊  拼音:rén zūn
佛教用语。指菩萨。《长阿含经》卷一:「仁尊处母胎,其母无恼患。」《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上》:「龙首问曰:『云何濡首仁尊于今分卫想未断耶?』」
《国语辞典》:业簿(业簿)  拼音:yè bù
佛教用语。记录众生善恶业因的冥官帐簿。
《国语辞典》:三归依(三归依)  拼音:sān guī yī
佛教用语。指一个人为了成佛或解脱烦恼,愿将自己奉献给佛、法、僧三宝,并以三宝作人生的依怙。因为佛是师;法是药;贤圣僧是修行的道友,所以归顺之。《长阿含经》卷一五:「我今重再三归依佛、法、圣众,愿佛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也作「三皈」、「三归」。
《国语辞典》:四念处(四念处)  拼音:sì niàn chù
佛教用语。佛教修行方法之一。修行者精神专注地观察:身体是不乾净的;一切的觉受是苦;心念是无常,刹那生灭;一切现象都无实体。并一而再地练习。《杂阿含经》卷二○:「如是四念处,修习多修习,于此法律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国语辞典》:八无暇(八无暇)  拼音:bā wú xiá
佛教用语。指佛教徒八种难以入道的状况。参见「八难」条。
《漢語大詞典》:圆成实自性(圓成實自性)
佛教用语。“三性”之一。据成唯识论卷八,谓“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在“依他起自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所显示之真如实性。参见“ 三性 ”。
《漢語大詞典》:三性
(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
(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善、恶、无记,是三性也。”
(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 唐 吕岩 《敲爻歌》:“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八:“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
(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汉 王充 论衡·命义:“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國語辭典》:以心传心(以心傳心)  拼音:yǐ xīn chuán xīn
中国禅宗谓禅法不是透过语言文字相授,而是以直接的经验使弟子开悟。《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国语辞典》:七灭诤法(七灭诤法)  拼音:qī miè zhēng fǎ
佛教用语。佛教解决僧团纠纷的七种方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五○:「佛告诸苾刍,有七灭诤法应当修学。」
《国语辞典》:聋盲瘖哑(聋盲瘖哑)  拼音:lóng máng yīn yǎ
1.耳不能听,眼不能见,口不能言。如:「虽然他天生聋盲瘖哑,却残而不废。」
2.佛教用语。八难之一。参见「八难」条。
《国语辞典》:四无色天(四无色天)  拼音:sì wú sè tiān
佛教用语。佛教宇宙观中四种没有物质性的天界。在此没有国土、宫室、身体等物质的存在。是修四无色定的修行者死后往生之处。四无色天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称为「四空天」、「四空处」。
《国语辞典》:四禅八定(四禅八定)  拼音:sì chán bā dìng
佛教用语。谓八种禅定的境界。包括色界的四禅和无色界的四无色定。《摩诃止观。卷九上》:「若四禅八定《毗昙》、《成实》明之委细。」
《国语辞典》:三性一际(三性一际)  拼音:sān xìng yī jì
佛教用语。中国华严宗的重要观念。三性,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谓虚妄的现象;依他起性谓条件和合而成的现象;圆成实性谓无虚妄分别的实相。「三性一际」指无论是虚妄的现象或实相,都是真如本性随缘而起,真实和虚妄是互相贯通,三性是同一,融通无碍。《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三性一际,举一全收。」
《国语辞典》:三世因果  拼音:sān shì yīn guǒ
佛教用语。佛教解释众生为何有形象、生活环境之种种差别的学说。谓由于过去世的行为,决定现在的状况,而现在世的行为决定了未来世的处境。现在的果报,是过去因所造成,而现在所作的一切,又成为未来果报的因。如此不断的行为造作,构成众生轮回的现象。《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六:「三世因果名为处,我第自性为非处。」《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一:「三世因果,轮转不息。」
《国语辞典》:人中狮子(人中狮子)  拼音:rén zhōng shī zi
佛教用语。像狮子一般沉毅雄强,极具威严的人。「狮」文献异文作「师」。《释氏要览。卷下。人中师子》引〈治禅经后序〉:「天竺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天才特拔,诸国独步,内外综博,无籍不练,世人咸曰人中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