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3—988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字信天。后唐末帝清泰三年,出家于延寿禅院,师清遇和尚。后晋高祖天福五年,至邢州开元寺受戒。后历游诸方,曾至洛阳、安陆等地。五代末,定居襄州凤山延庆禅院。入宋后,名望益重,从其问学者日众。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赐号传法惠广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23—988 僧人。字信天,俗姓与籍贯均不详。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出家于延寿禅院,师清遇和尚。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至邢州开元寺受戒。后云游诸方,曾至洛阳、安陆等地。五代末,定居襄州凤山延庆禅院。入宋后,名望益重,从其问学者甚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赐号传法惠广大师。端拱元年(988)五月卒。《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六收潘平撰《大宋襄州凤山延庆禅院传法惠广大师寿塔碑铭》载其事迹,并录其五代时在安陆法会间所作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传记者,鄞人也。性好独居,日以《法华》为课,数及九千七百馀部,世称为传法华。万历十四年,司勋虞淳熙举《法华三昧忏》,传记禁足,修长期者三,九历寒暑,屡获瑞应。后憩杭州西溪道上,肩水负薪,行诸苦事。或曰:“佛法广运,乃犹作此,有为功德耶?”传记折之曰:“无为岂在有为外乎?”万历四十一年七月,辞诸弟子,称佛三千声,唱《妙法莲华经》题者数四,西面坐化,越日顶犹暖,异香不绝。
《国语辞典》:涅槃经(涅槃经)  拼音:niè pán jīng
佛教经典。有大乘、小乘两部,分述释迦在入涅槃前的传法遗言及修道状况。大乘部又分北本四十卷和南本三十六卷两种。
《漢語大詞典》:信具
佛教禅宗传法,授衣钵以为凭信,因称衣钵为信具。 唐 柳宗元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 大鉴 始以能劳苦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循隐 南海 上,人无闻知。”
《漢語大詞典》:信器
即信具。指佛教禅宗传法的衣钵。 唐 刘禹锡 《佛衣铭》:“不有信器,众生曷归?”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六祖衣传自 达磨 ,本西方诸佛授法信器,乃西域屈昫布缉木棉为之。”参见“ 信具 ”。
《漢語大詞典》:信具
佛教禅宗传法,授衣钵以为凭信,因称衣钵为信具。 唐 柳宗元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 大鉴 始以能劳苦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循隐 南海 上,人无闻知。”
《国语辞典》:楞伽经(楞伽经)  拼音:léng qié jīng
佛教典籍。法相宗所依的六经之一。早期禅宗据以传法。共有三种汉译本:一、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二、北魏菩提流支译的《入楞伽经》,十卷。三、唐代实叉难陀译的《大乘入楞伽经》,七卷。是阐述如来藏思想的要籍。
《漢語大詞典》:证盟(證盟)
(1).将死者姓名写在纸上并焚烧以告上天的一种迷信仪式。《水浒传》第四五回:“少间,证盟已了,请众和尚就里面吃斋。”《水浒传》第一一四回:“ 宋江 在当中证盟,朝着 涌金门 下哭奠。”
(2).犹盟誓。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书》:“我二人老矣,彼此同心,务共证盟千万古事业,勿徒为泛泛会聚也!”
(3).证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料那生不能成就,我也不伏气与他了。宾客里面有愿聘的,便赴今夕佳期;有众亲在此作证盟,都可做大媒。”
(4).佛教语。谓佛教徒传法。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自跋草书答十二问:“是以释子传法,名曰证盟。法必心悟,非有可传。不得真证,难坚信受。”
《漢語大詞典》:写瓶(寫瓶)
佛教语。谓传法无遗漏,如水之从此瓶泻于他瓶。语出大般涅槃经卷四十:“我所説十一部经,一经於耳,曾不再问,如写瓶水,置之一瓶。” 唐 李俨 《道因法师碑》:“写瓶均美,传灯在照。”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憍萨罗国:“后学冠世,妙辩光前,我惟衰耄,遇斯俊彦,诚乃写瓶有寄,传灯不絶,法教弘扬,伊人是赖。”
《国语辞典》:法尺  拼音:fǎ chǐ
道士传法时用以逐鬼之天蓬尺。以桃木为之。
传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弘传佛法也。
传法院
【佛学大辞典】
(杂名)事物纪原引宋朝会要曰:「太平兴国五年,诏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度地作译经院。中设译经堂,东序为润文堂,西序为正义堂,自是每诞节即献经也。八年改为传法院。」
传法灌顶
【佛学大辞典】
(修法)二种灌顶之第二、五种灌顶之第四。又曰受职灌顶。受大阿阇梨职,上传授密法于人之位之灌顶也。依此灌顶受大日如来之职,自身为传法之阿阇梨也。故具曰传法阿阇梨位灌顶。
传法阿阇梨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传法灌顶而为教示密法身之位也。是为密教之极果,与大日如来同位。亦曰传教阿阇梨。亦曰传灯阿阇梨。
龙树传法提婆
【佛学大辞典】
(故事)(参见:提婆)
提婆
【佛学大辞典】
(杂语)Deva,译曰天。如摩诃提婆之译为大天。提婆达多之译为天授是也。【又】(人名)又作提波,菩萨名,译作天,后以一目施神,故曰迦那提婆Ka%n!adeva,伽那者片目之义。或以一目授女子。本执师子国人,龙树之弟子,付法藏第十四祖也。提婆菩萨传曰:「提婆菩萨,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博识才辩,擅名诸国,而以人不信受其言为忧。其国中有大天神,曰大自在天,有人求愿,能令满足。提婆诣庙求入相见,主庙者言:天像至神,不可正视,又使人百日失心。提婆言:是我所愿见,若不如此,我岂欲见。主庙者奇其志气,使入庙。天像动其眼,怒目视之。提婆问天:神则神矣,何其小也?当以威灵感人,智德伏物。而以黄金自多,动颇梨荧惑人,非我所望。便梯像凿出其眼。观者皆惊异。提婆言:我使汝等知神不假形,情不托形而已。吾既非慢,神亦非辱也。言已而出,其夜备精馔供天神。天神言:汝得我心,人得我形,汝以心供,人以质馈,知而敬我者汝,畏而诬我者人,汝所供馔尽美,唯无我所须,我所乏者左眼,能施我者便可出之。提婆应命以左手出眼与之。天神赞曰:善哉丈夫,真上施也,汝求何愿,我必如汝意。提婆言:我禀明心,不假外质,唯恨悠悠蒙朦,不知信受我言,神赐我愿,必当令我言不虚没。神言:必如愿。于是退诣龙树菩萨,受出家法,剃头法服,周游扬化。时南天竺王信受邪道,沙门亲子不得一见,提婆欲化之,变形为宿卫士,能干事。王见之喜,问其人,提婆言:我是一切智人。王惊异,以种种事验之,果然。于是集国中一切婆罗门使论议,无一敌者,皆剃发为弟子。有一邪道弟子,耻其师屈,自誓汝以口伏我,我以力伏汝。偶见提婆独由禅起经行,以刀决之,五脏委地。提婆言:是我先业所害,非汝也。悟然而化。初以眼施神无一目,时人号曰迦那提婆。」百论疏上之上曰:「提婆者天也。盖是其本名,末称伽那提婆。伽那者,小一目。以一目施天神,故以为名。复传云:提婆曾乞食。有女人应发道心,于婆提眼生爱。提婆出之示之,但是不净,因以发心,故小一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