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82,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仪卫
仪秦
浑仪
仪仗
昭仪
汉官仪
公仪
如仪
仪式
浚仪
鸿仪
仪范
仪矩
新仪
彝仪
《漢語大詞典》:仪卫(儀衞)
仪仗与卫士的统称。魏书·李元护传:“若丧过 东阳 ,不可不好设仪衞,哭泣尽哀,令观者改容也。” 前蜀 杜光庭 《宣再往青城安复真灵醮词》:“仰堂宇之威容,覩四垣之仪衞。”宋史·仪卫志一:“ 徽宗 政和 三年,议礼局上 大庆殿 大朝会仪衞。” 清 戴名世 《孑遗录》:“ 史可法 以父丧归,继 可法 者为 郑二阳 。 二阳 行军,仪衞甚盛。”
《漢語大詞典》:仪秦(儀秦)
战国 时期纵横家 张仪 、 苏秦 的并称。 汉 扬雄 《法言·渊骞》:“乱而不解, 子贡 耻之;説而不富贵, 仪 秦 耻之。” 元 雅琥 《上执政》诗:“正言期 董 贾 ,枉道耻 仪 秦 。” 明 秦楼外史 《男王后》第四折:“这的是拿奸头抵全,捉贼真贜见·这其间使不得 仪 秦 辩,拼了个贬 潮阳 八千。” 清 唐甄 潜书·用贤:“京朝之官,陷人夺位,援党助己,倾害之术,巧於 仪 秦 。”
《漢語大詞典》:浑仪(渾儀)
我国古代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又称浑天仪。南史·宋纪上·武帝:“ 长安 丰稔,帑藏盈积,帝先收其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及 秦始皇 玉璽送之都。”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天文家有浑仪,测天之器,设於崇臺,以候垂象者,则古之璣衡也。”清史稿·天文志二:“ 明 於 北京 齐化门 内倚城筑 观象臺 ,倣 元 製作浑仪、简仪、天体三仪,置於臺上。”
《國語辭典》:仪仗(儀仗)  拼音:yí zhàng
1.仪卫用的器具。古时帝王、官员外出时护卫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库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戎器、卤簿仪仗。」《三国演义》第八回:「自此愈加骄横,自号为尚父,出入僭天子仪仗。」也称为「执事」、「䌽杖」。
2.担任仪卫的军队。《新唐书。卷二三。仪卫志上》:「朔望受朝及蕃客辞见,加纛、槊队,仪仗减半。」
《國語辭典》:昭仪(昭儀)  拼音:zhāo yí
古代后宫中女官的封号。为汉元帝所设置,位比丞相,爵比王侯。见《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序》。
《漢語大詞典》:汉官仪(漢官儀)
见“ 汉官威仪 ”。
《國語辭典》:汉官威仪(漢官威儀)  拼音:hàn guān wēi yí
本汉代官吏的礼仪制度,泛指正统的礼仪制度。《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漢語大詞典》:公仪(公儀)
(1).官家的礼仪。后汉书·党锢传·范滂:“时 陈蕃 为光禄勋, 滂 执公仪诣 蕃 , 蕃 不止之, 滂 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2).复姓。 周 代 鲁国 有 公仪休 。见史记·循吏列传
《漢語大詞典》:如仪
按照仪式。例如:行礼如仪。
分類:按照仪式
《國語辭典》:仪式(儀式)  拼音:yí shì
举行典礼的秩序、形式等。如:「仪式简单而隆重。」
《骈字类编》:浚仪(浚仪)
水经见濉水下
《國語辭典》:鸿仪(鴻儀)  拼音:hóng yí
1.赞美他人的风采。语本《易经。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2.比喻官位。《隋书。卷七七。隐逸传。崔廓传》:「谬齿鸿仪,虚班骥皂。」
3.感谢他人的馈赠。如:「鸿仪敬谢,云情铭感。」
分類:盛大官位
《國語辭典》:仪范(儀範)  拼音:yí fàn
1.礼法、规矩。《南史。卷二六。袁湛传》:「悯孙峻于仪范,废帝裸之迫使走,悯孙雅步如常。」《隋书。卷七五。儒林传。马光传》:「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
2.风采、风范。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仪范清冷,风神轩举。」
《漢語大詞典》:仪矩(儀矩)
仪法规矩。 秦 李斯 《碣石刻石》:“羣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三国 魏 曹植 《鹖赋》:“甘沉陨而重辱,有节士之仪矩。” 宋 宋祁 宋景文笔记·释俗:“ 齐 魏 间以人有仪矩可喜者,谓之庯峭,盖庯峻也。” 清 恽敬 《与纫之论文书》:“吾宗之能学者不数人,能学而行復有仪矩者益不数人。”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我的剪辫,却并非因为我是 越 人, 越 在古昔,‘断发文身’,今将效之,以见先民仪矩,也毫不含有革命性。”
《韵府拾遗 支韵》:新仪(新仪)
史通自我作故首创新仪
《漢語大詞典》:彝仪(彝儀)
常礼,一定的仪式。金史·乐志下:“人道大伦,王化所基。明圣稽古,阴教欲施。临轩发册,备举彝仪。《麟趾》《关雎》,宜播声诗。”
分類:常礼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