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躬率
亦作“躳率”。
(1).亲自率领。汉书·王尊传:“ 尊 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 河伯 。” 明 文徵明 《长洲县重修儒学记》:“知县事 渭南 贺侯 ,躬率博士弟子释菜於先师 孔子 。”
(2).亲身实行。 唐 卢怀慎 《谏十日一朝西宫表》:“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本也。是陛下躬率此道,为天下先。”
《國語辭典》:手迹(手跡)  拼音:shǒu jī
手写的墨迹或所画的图画。如:「这幅山水画是张大千的手迹。」也作「手迹」。
《國語辭典》:亲睹(親睹)  拼音:qīn dǔ
亲眼见到。《红楼梦》第三五回:「常有人传说,才貌俱全,虽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
分類:亲自看见
《漢語大詞典》:亲策(親策)
皇帝亲自主持策问。《剪灯新话·天台访隐录》:“歌罢,復与 逸 话前 宋 旧事,亹亹不厌,乃言 寳祐 丙辰亲策进士。” 严复 《救亡决论》:“经朝廷之宾兴,蒙皇上之亲策,是朝廷固命我为儒也。”
《漢語大詞典》:亲从(親從)
(1).犹亲族。后汉书·袁绍传:“臣父兄亲从,并当大位。”
(2).亲随,随从。 宋 陈世崇 随隐漫录卷三:“孟享驾出……前驱亲从左右各二十一人,控拢亲从三百十四,沿路喝赞舍人二,文武左右各八。” 钱基博 《吴禄贞传》:“ 禄贞 以亲从四五人走 大通 ,乏食无所资,则劫 大通 釐局,得千金以散亲从。”
(3).亲自跟从。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 黄鹤 、 鲁訔 之徒,乃又为之年经月纬,一若亲从 少陵 游歷者,则未免穿凿附会。”
《国语辞典》:躬诣(躬诣)  拼音:gōng yì
诣,至。「躬诣」指亲自到达或亲自造访。如:「躬诣贵府。」《聊斋志异。卷七。宦娘》:「躬诣其斋,见词便取展读。」
《漢語大詞典》:亲迎(親迎)
亲自迎接。左传·庄公九年“及 堂阜 而税之” 唐 孔颖达 疏:“至於 堂阜 之上, 鲍叔 祓而浴之三, 桓公 亲迎於郊,遂於归。”后汉书·黄琼传:“ 冀 ( 梁冀 )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
《國語辭典》:体察(體察)  拼音:tǐ chá
1.体会、省思。《朱子语类。卷一一。读书法下》:「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
2.考察。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奉老爷的言语。著我扮做个货郎,挑著这绣鞋儿,体察这一桩事。」
《國語辭典》:廷试(廷試)  拼音:tíng shì
科举时代,会试通过的考生,择优由天子在朝廷亲试。《明史。卷七○。选举志二》:「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聊斋志异。卷八。褚生》:「后吕以岁贡,廷试入都。」
《漢語大詞典》:自服
(1).亲自服行。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孔 传:“言王今来居 洛邑 ,继天为治,躬自服行教化於地势正中。”
(2).自然心服。《韩非子·存韩》:“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 荆 魏 又必自服矣。” 汉 王充 论衡·问孔:“使 颜渊 才在己上,已自服之,不须抑也。”《旧唐书·魏徵传》:“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帝集群臣庭议进取,诸将咸请出师 井陘 ,攻取 镇 魏 ,先定 河 北,则 河 南拱手自服。”
(3).未仕时之服。指退隐以洁身自好。 唐 柳宗元 《吊屈原文》:“食君之禄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
《國語辭典》:履历(履歷)  拼音:lǚ lì
1.到各处去参观游览。晋。陶渊明〈还旧居〉诗:「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2.人生平的经历及资格。《魏书。卷二一。献文六王传上。广陵王羽传》:「卿履历卑浅,超升名任,不能勤谨夙夜,数辞以疾。」
3.记载个人所经历及所任职的文件。如:「求职须备履历。」也称为「履历表」。
《國語辭典》:朝献(朝獻)  拼音:cháo xiàn
1.一种古代的祭礼。为向受祭的尸主献酒。《周礼。春官宗伯。司尊彝》:「其朝献用两著尊。」汉。郑玄。注:「朝献谓尸卒食,王酳之。」
2.诸侯或属国朝觐皇帝,贡献方物。《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历世未附者二十馀国,并遣使朝献。」
《國語辭典》:自课(自課)  拼音:zì kè
1.自我省察。三国蜀。诸葛亮 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课,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2.完成自己规定的功课。《梁书。卷五○。文学列传下。刘峻》:「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南史。卷七二。文学列传。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
《国语辞典》:亲往(亲往)  拼音:qīn wǎng
亲自前往。《三国演义》第五回:「吕布背后一人高声出曰:『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漢語大詞典》:诏举(詔舉)
也称制举。指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录用人才。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陈龙图使高丽:“ 陈睦 ,字 子雍 …… 治平 中,詔举馆阁才行之士。” 清 恽敬 《赠光禄大夫陈公神道碑铭》:“后詔举经学,亦固辞。”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伏读 世祖章皇帝 圣训,屡詔举天下之才,下至山林隐逸,举贡监生,佐贰杂职,皆引见擢用。”参见“ 制举 ”。
《國語辭典》:制举(制舉)  拼音:zhì jǔ
1.制定选举人才的方法。《管子。宙合》:「钩入枉而出直,此言圣君贤佐之制举也。」
2.唐朝科举的一种,由天子亲试。《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制举无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