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荐度(薦度)  拼音:jiàn dù
祭奠超度。《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后来破费了些钱钞,荐度了几番,方得放心。可见人虽已死,鬼不可轻负也。」
《漢語大詞典》:送亡
(1).旧俗超度、祭祀死者,召来亡灵后祭毕送之使去。《水浒传》第四五回:“两个又戏笑了一回,那和尚自出去判斛送亡。”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北·监利岁时气候记》:“七月七日,祭祖祢,谓之迓亡;连享七日,焚楮荐之,曰送亡。”
(2).犹送丧。 清 归庄 《我行》诗:“鐃吹从东来,乃是送亡者;素冠羣号哭,相携向中野。”
《漢語大詞典》:超幽
超拔亡灵于幽冥之中。犹超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钦定军次实录·葬墓说》:“ 晋 唐 时虽蜂起此端,究无所谓焚骨洗骸、超幽度牒之妖弊。”《廿载繁华梦》第十七回:“不如一发请几名师傅和几位禪师,开坛念经,超幽作福。”
《國語辭典》:做好事  拼音:zuò hǎo shì
1.指延请僧道斋醮以超度亡灵。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今年是老柳十周年,请十众僧做好事。」元。无名氏《盆儿鬼》第四折:「你不要执我,放我家去,做好事与你,包管得超渡生天。」
2.做有益于人的事。如:「他时常做好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未免说句把绰俏绰趣的话,开出门来撞见其夫,可不是老大一场没趣?把起初做好事的念头,多弄脏了。」《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俗语说:『和尚吃八方』,他家太太老伯,连著师姑庵里的钱,都会募了来做好事,也总算神通广大了。」
《國語辭典》:拜忏(拜懺)  拼音:bài chàn
佛教徒诵经拜佛、忏悔业障。《西游记》第三六回:「我弟子从小儿出家,做了和尚,又不曾拜忏吃荤生歹意,看经怀怒坏禅心。」
《漢語大詞典》:破狱(破獄)
(1).打开地狱,拯救亡灵。佛教徒做的一种法事。红楼梦第十四回:“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 阎君 ,拘都鬼,延请 地藏王 ,开金桥,引幢旛。”
(2).谓囚犯越狱脱逃。
《漢語大詞典》:妥尸
引尸就坐。尸,代表亡灵受祭的活人。仪礼·士虞礼:“主人及祝拜,妥尸,尸拜遂坐。”礼记·郊特牲:“举斝角,詔妥尸。” 郑玄 注:“妥,安坐也。”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祔:“凡祭祀,主人有迎尸、妥尸诸礼,而於主无闻焉。”
分類:亡灵活人
《漢語大詞典》:做功德
(1).指请僧众诵经念佛以超度亡灵。《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旛,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追荐 晁天王 。”
(2).引申指说好话捧场。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更要有替大人老爷结善缘做功德讲讲人道主义的清客。”
《漢語大詞典》:做斋(做齋)
办丧事中雇请僧道念经诵咒以超度亡灵的迷信活动。儒林外史第四回:“﹝ 胡屠户 ﹞説罢,又如此这般把请僧人做斋的话説了。和尚听了,屁滚尿流,慌忙烧茶,下麵。”
《國語辭典》:忏事(懺事)  拼音:chàn shì
佛教徒为使死者脱苦得乐,依某种忏悔仪轨而作的宗教行为。这种作法一般皆请僧侣主持。《快心编》第一回:「前日初回家时,我心上原转念要做些忏事与太太。却忘了净莲姑子。」
《漢語大詞典》:救苦斋(救苦齋)
为解脱亡灵及水陆众生苦难而举行的斋僧法会。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是月,都下疫甚,帝於 重云殿 为百姓设救苦斋,以身为祷。”参见“ 水陆道场 ”。
《國語辭典》:水陆道场(水陸道場)  拼音:shuǐ lù dào cháng
一种佛教法会。时间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法会期间以诵经、设斋、礼佛、拜忏为主。以使六道众生脱离苦海。水陆是概括六道众生的生存环境,故称为「水陆道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在墓前建起水陆道场三昼夜,以报大恩。」《红楼梦》第一○一回:「做四十九天的水陆道场,保佑家口安宁,亡者升天,生者获福。」也称为「水陆法会」、「水陆斋」。
《漢語大詞典》:午灵(午靈)
旧俗守丧之家于中午祭奠亡灵。 梁斌 《播火记》四七:“不一会工夫,妇女们又吵午灵,阖家大小在灵堂里一齐哭起来。”
《国语辞典》:伏维尚飨(伏维尚飨)  拼音:fú wéi shàng xiǎng
旧时祭文中的套语。指恭请亡灵前来享用祭品。元。谢应芳〈寒食祭曾祖墓祝文〉:「匪云报本,庶不敢忘,伏维尚飨。」《三国演义》第九一回:「三更时分,孔明金冠鹤氅,亲自临祭,令董厥读祭文。其文曰:『……聊表丹忱,敬陈祭祀。呜呼,哀哉!伏维尚飨!』读毕祭文,孔明放声大哭,极其痛切,情动三军,无不下泪。」
《漢語大詞典》:做中元
在阴历七月十五祭奠亡灵。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
《國語辭典》:做功果  拼音:zuò gōng guǒ
指僧尼诵经持咒追荐亡灵。《水浒传》第六○回:「宋江依吴学究之言,守住山寨居丧。每日修设好事,只做功果,追荐晁盖。」《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晨昏随著净悟做功果,稽首佛前,心里就默祷祈求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