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四类(四類)
(1).古祭名。指古代天子在四郊祭祀天神。
(2).指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见尹文子·大道上
(3).指经、史、子、集。见新唐书·艺文志序
(4).指年表、官阀、政迹、凡例。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艺文·四类
《漢語大詞典》:胃脯
食物名。将羊肚煮熟,和以五味,晒干而成。史记·货殖列传:“胃脯,简微耳, 浊氏 连骑。” 司马贞 索隐引 晋灼 曰:“太官常以十月作沸汤燖羊胃,以末椒薑粉之讫,暴使燥,则谓之脯。”
《漢語大詞典》:普荐(普薦)
指铏羹,加五味作料而盛于铏器中的汤菜。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普荐溲酒。” 郑玄 注:“普荐,鉶羹,不称牲记其异者。”一说,为俎上之物。见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仪礼
分類:五味作料
《漢語大詞典》:羹元
不和五味之羹。喻质朴。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然 晋 初之文,羹元尚存,雕几未极。”
《漢語大詞典》:味尘(味塵)
佛教谓六尘之一。谓饮食之五味能使人起贪欲而污真性,故谓味尘。
《漢語大詞典》:却睡草(卻睡草)
传说中的草,又名五味草。食之使人不眠。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三:“有五味草,初生味甘,花时味酸,食之使人不眠,名曰却睡草。 末多国 献此草。” 唐 张祜 《南宫叹亦述玄宗追恨太真妃事》诗:“何劳却睡草,不验返魂香。”
分類:五味
《漢語大詞典》:五味神
指五味调和的精美食品。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皇都品汇》:“至若饮食佳品,五味神尽在都门。”
《國語辭典》:五味子  拼音:wǔ wèi zǐ
植物名。五味子科五味属。木质藤本,为「北五味子」之简称。叶倒卵形,锐浅齿缘。花簇生叶腋,花被片六至九枚。浆果球形,排成长穗状果序,熟则色红。也称为「荎蕏」、「北五味子」。
《漢語大詞典》:泰羹
不调五味的肉汁。古代祭祀时用。仪礼·士虞礼:“泰羹湆自门入,设于鉶南。”《淮南子·诠言训》:“席之先雚蕈,樽之上玄樽,俎之先生鱼,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於耳目,不适於口腹,而先王贵之,先本而后末。” 高诱 注:“泰羹,不调五味也。”
《國語辭典》:大羹玄酒  拼音:tài gēng xuán jiǔ
大羹,不和五味的肉汁。玄酒,古代当酒用的水。因两者滋味淡薄,故用以比喻诗文风格淡雅古朴。《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传上。王勃传》:「韩休之文如大羹玄酒,有典则,薄滋味。」也作「太羹玄酒」。
《國語辭典》:调和鼎鼐(調和鼎鼐)  拼音:tiáo hé dǐng nài
1.在鼎、鼐中调味。明。孙蕡〈祭灶文〉:「惟神,名列五祀,德具五行。功存既济,位配离明。调和鼎鼐,烹饪殽蒸。」也作「鼎鼐调和」。
2.比喻宰相率领、协调官员,处理国政。宋。欧阳修 又回富相公谢书:「三接之际,群心以安。出纳枢机,虽为于要任,调和鼎鼐,当正于鸿钧。始塞舆谈,实非私论。」明。徐元《八义记》第一三出:「赵盾身为正卿,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也作「鼎鼐调和」。
《國語辭典》:调鼎(調鼎)  拼音:tiáo dǐng
处理国家大事,就如同在鼎鼐中调味。《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而体力未和,音容尚阻。」唐。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一化五味之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区别释迦如来一代之教法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之五时。此五时之教法,托于涅槃经所出之五味喻,谓为五味之教。五味者乳、酪生酥、熟酥、醍醐,如其次第配于彼五时。(参见:五味)法华文句六下曰:「四大弟子,深得佛意,探领一化五味之教,始终次第,其文出此也。」
【佛学常见辞汇】
释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是: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在涅槃经中,佛以五味作比喻,以醍醐味比喻涅槃经。后来天台智者大师便依据这种说法,而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五味
【佛学大辞典】
(譬喻)佛于涅槃经说乳等五味时,以醍醐味比涅槃经。天台大师因之定如来所说一代圣教之次第,一以比五时教之次第而生,一以比机之次第淳熟。是曰约教相生约机浓淡。一、乳味,初自牛出者。譬佛于牛,佛初说华严经,如牛之乳。此时二乘之机未熟,至为淡泊,复如生乳。二、酪味,取自生乳者。以譬佛于华严之后说阿含经,闻阿含经,为小乘之机。三、生酥味,更自酪制者。以譬于阿含之后说方等经,小机熟而为大乘通教之机。四、熟酥味,更精制生酥者。以譬于方等经之后说般若经,通教之机熟而为大。乘别教之机。五、醍醐味,更煎熟熟酥者。以譬于般若经之后,说法华涅槃二经,别教之机熟而为大乘圆教之机。涅槃经十四曰:「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此五味之喻,有人法之二种:人者,涅槃经十谓佛言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法者,涅槃经十四配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涅槃,如上所引。又六波罗蜜经以之配于经律论般若总持之五藏。梵语如其次第:Ks!i^ram% Dadhi Navani^tam% Gholam% Sarpiman!d!a【又】酸,苦,甘,辛,咸也。
【佛学常见辞汇】
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在涅槃经中提到乳等五味时,曾以醍醐味来形容涅槃经,后来天台智者大师便因之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如来因无垢藏王菩萨称叹涅槃法胜,乃说此五味,而以醍醐比法华、涅槃也。隋朝天台智者大师,因此约如来所说一代圣教,次第立为五时,以对教之相生,机之利钝,譬犹五味之有浓淡焉。(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乳味〕,乳味从牛而出,以喻十二部经从佛而宣说也。谓如来最初时说华严圆顿之教,唯被大机,不摄二乘。盖由此经最初开演,粗妙混融,故譬之以乳味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酪味〕,酪味从乳而生,以喻九部经从十二部经中而出也。谓如来第二时于鹿苑说阿含等经,接引二乘,断见、思惑,證真空理,乃从顿施渐,故譬之以酪味也。(九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也。见、思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五根对五尘起诸贪爱曰思。顿渐者,顿教、渐教也。)
〔三、生酥味〕,生酥从酪而出,以喻九部后,而说大乘方等法也。谓如来第三时于方等会上,说楞伽、楞严诸大乘经,赞叹大法,呵责小教,令诸小乘耻小慕大,故譬之以生酥味也。(梵语楞伽,华言不可往,唯神通人,方能到也。楞严,梵语具云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
〔四、熟酥味〕,熟酥从生酥而出,以喻方等之后,而说般若也。谓如来第四时说诸般若空慧法门,荡除二乘疑执,付之以大乘法财,令其心渐通泰,故譬之以熟酥味也。
〔五、醍醐味〕,醍醐从熟酥而出,以喻般若之后,而说法华、涅槃也。谓如来第五时于灵山会上,说法华经,开前四味三乘之权,归于一乘圆妙之实,令诸众生咸得作佛;复说涅槃,扶戒律而谈常住之理。故譬之以醍醐味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一乘者,佛乘也。)
五味
【佛学大辞典】
(譬喻)佛于涅槃经说乳等五味时,以醍醐味比涅槃经。天台大师因之定如来所说一代圣教之次第,一以比五时教之次第而生,一以比机之次第淳熟。是曰约教相生约机浓淡。一、乳味,初自牛出者。譬佛于牛,佛初说华严经,如牛之乳。此时二乘之机未熟,至为淡泊,复如生乳。二、酪味,取自生乳者。以譬佛于华严之后说阿含经,闻阿含经,为小乘之机。三、生酥味,更自酪制者。以譬于阿含之后说方等经,小机熟而为大乘通教之机。四、熟酥味,更精制生酥者。以譬于方等经之后说般若经,通教之机熟而为大。乘别教之机。五、醍醐味,更煎熟熟酥者。以譬于般若经之后,说法华涅槃二经,别教之机熟而为大乘圆教之机。涅槃经十四曰:「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此五味之喻,有人法之二种:人者,涅槃经十谓佛言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法者,涅槃经十四配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涅槃,如上所引。又六波罗蜜经以之配于经律论般若总持之五藏。梵语如其次第:Ks!i^ram% Dadhi Navani^tam% Gholam% Sarpiman!d!a【又】酸,苦,甘,辛,咸也。
【佛学常见辞汇】
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在涅槃经中提到乳等五味时,曾以醍醐味来形容涅槃经,后来天台智者大师便因之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如来因无垢藏王菩萨称叹涅槃法胜,乃说此五味,而以醍醐比法华、涅槃也。隋朝天台智者大师,因此约如来所说一代圣教,次第立为五时,以对教之相生,机之利钝,譬犹五味之有浓淡焉。(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乳味〕,乳味从牛而出,以喻十二部经从佛而宣说也。谓如来最初时说华严圆顿之教,唯被大机,不摄二乘。盖由此经最初开演,粗妙混融,故譬之以乳味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酪味〕,酪味从乳而生,以喻九部经从十二部经中而出也。谓如来第二时于鹿苑说阿含等经,接引二乘,断见、思惑,證真空理,乃从顿施渐,故譬之以酪味也。(九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也。见、思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五根对五尘起诸贪爱曰思。顿渐者,顿教、渐教也。)
〔三、生酥味〕,生酥从酪而出,以喻九部后,而说大乘方等法也。谓如来第三时于方等会上,说楞伽、楞严诸大乘经,赞叹大法,呵责小教,令诸小乘耻小慕大,故譬之以生酥味也。(梵语楞伽,华言不可往,唯神通人,方能到也。楞严,梵语具云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
〔四、熟酥味〕,熟酥从生酥而出,以喻方等之后,而说般若也。谓如来第四时说诸般若空慧法门,荡除二乘疑执,付之以大乘法财,令其心渐通泰,故譬之以熟酥味也。
〔五、醍醐味〕,醍醐从熟酥而出,以喻般若之后,而说法华、涅槃也。谓如来第五时于灵山会上,说法华经,开前四味三乘之权,归于一乘圆妙之实,令诸众生咸得作佛;复说涅槃,扶戒律而谈常住之理。故譬之以醍醐味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一乘者,佛乘也。)
五味粥
【佛学大辞典】
(饮食)禅家以十二月八日为佛成道之日,于其日集杂榖众味造粥,谓之五味粥。即腊八粥也。
五味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种交杂之禅也。对一味禅而言。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之五种。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曰:「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盖宗密之意,在诸禅分类,以明最上乘禅之阶级殊等,彼禅乃所谓如来禅。非达摩门下之一味清净禅,即所谓祖师禅。香岩智闲一日举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有卓锥地,今年贫锥也无。」时仰山慧寂,与闲同为沩山灵祐之法嗣,向闲曰:「如来禅许吾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此如来禅,即宗密之所谓最上乘禅也。昔归宗寺智常欲于诸方学五味禅,马祖道一,为彼使吃棒头一味之禅。有颂曰:「五味与一味,吃了须噫气,金轮峰下令行时,凛凛清风诚可畏。」
【佛学常见辞汇】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