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705,分514页显示  上一页  139  140  141  142  143  145  146  147  14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翰墨之祖
汗马之功
汗马之劳
害群之马
海上之盟
海沂之康
函牛之鼎
函刃之地
函车之兽
含一之德
禾黍之悲
禾黍之伤
何功之有哉
合之弦管
豪牦之差,将致千里
《分类字锦》:翰墨之祖
宣和书谱裴素失其先系善草书其笔意盖规模王氏羲献父子之学观其空鲙一帖可谓用意然力不甚劲而姿媚有馀顾未得古人落笔之妙与亚栖辈可以季孟其间也且羲献以字画之妙出东晋旷然为千古翰墨之祖后之学者未论升堂入室而稍窥其藩篱已足以名世况素之字学殆已逼人是宜在所录也
分类:
《國語辭典》:汗马之功(汗馬之功)  拼音:hàn mǎ zhī gōng
比喻战功或工作的成绩与辛劳。参见「汗马之劳」条。《元史。卷一七七。陈颢传》:「臣无汗马之功,又乏经济之略,一旦置之政涂,徒速臣咎。」
分類:战功
《國語辭典》:汗马(汗馬)  拼音:hàn mǎ
1.汗血马的简称。参见「汗血马」条。
2.作战时,奔驰而大量出汗的战马。《文选。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文选。徐勉。古意詶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鲜车骛华毂,汗马跃银鞍。」常用以比喻战功。如:「汗马功劳」。
《國語辭典》:汗马之劳(汗馬之勞)  拼音:hàn mǎ zhī láo
本指做战时,战马奔驰而大量出汗。语出《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后比喻战功或工作的成绩与辛劳。《史记。卷三九。晋世家》:「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也作「汗马功劳」、「汗马功绩」、「汗马勋劳」、「汗马之功」、「汗马之绩」。
《國語辭典》:害群之马(害群之馬)  拼音:hài qún zhī mǎ
比喻危害大众的人。参见「害马」条。如:「害群之马必须革除,团体才能进步。」
《漢語大詞典》:海上之盟
宋金联合攻辽的盟约。宋朝于1118年和1120年两次遣使渡海赴金,约定:双方联合攻辽,灭辽后,宋收回后晋以后割弃给辽的燕、云诸府州,并将每年给辽的岁币给金国。
《分类字锦》:海沂之康
晋书王祥传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委以州事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分类:能政
《漢語大詞典》:函牛之鼎
大鼎。《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 高诱 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后汉书·刘陶传》:“其危犹举函牛之鼎,絓纤枯之末,诗人所以眷然顾之,潸焉出涕者也。” 李贤 注:“函牛之鼎谓大鼎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能:“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亦省作“ 函牛鼎 ”。 宋 梅尧臣 《依韵自和送诗寄潘歙州》:“源流本慷慨,吐论皆经邦。量犹函牛鼎,吾徒媿罌缸。”
《漢語大詞典》:函刃之地
比喻狭小的地方。 明 方孝孺 《题郑叔致字辞后》:“譬诸破竹焉,既得凾刃之地,一节之后将豁然矣。”
分類:狭小地方
《漢語大詞典》:函车之兽(函車之獸)
指大兽。庄子·庚桑楚:“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於罔罟之患。” 成玄英 疏:“其兽极大,口能函车。”《宋书·袁淑传》:“臣闻函车之兽,离山必毙;絶波之鳞,宕流则枯。”
分類:大兽
《漢語大詞典》:含一之德
谓纯一的至德。 三国 魏 阮籍 《奏记诣太尉蒋济》:“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非夫含一之德,格于皇天,不二之心,形于造次,则何以异是乎?”
分類:至德
《漢語大詞典》:禾黍之悲
对故国破败的哀伤。 宋 岳珂 桯史·赵良嗣随军诗:“一旦决去,视宗国颠覆,殊无禾黍之悲,反吟咏以志喜。”参见“ 禾黍 ”。
《國語辭典》:禾黍  拼音:hé shǔ
谷物、庄稼。唐。张碧。农父诗:「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漢語大詞典》:禾黍之伤(禾黍之傷)
对昔日宫室胜景如今已成为庄稼地而发出的慨叹。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谶兆门上·丘墟之象》:“ 昭宗 末年, 长安 役人取石於内苑起山,崎危屈曲,有若天成……后 巢 寇入京,焚灭殆尽,悉为瓦烁狐兔穴矣。游者有禾黍之伤。”参见“ 禾黍 ”。
《國語辭典》:禾黍  拼音:hé shǔ
谷物、庄稼。唐。张碧。农父诗:「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高级汉语词典》:何功之有哉  拼音:hé gōng zhī yǒu zāi
有什么用处呢?功,功用,用处
《分类字锦》:合之弦管(合之弦管)
唐书李贺传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
分类:诗赋
《漢語大詞典》:豪牦之差,将致千里
见“豪氂之差,将致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