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705,分514页显示  上一页  122  123  124  125  126  128  129  130  13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尺土之柄
持久之计
成康之治
乘人之厄
不足之症
布衣之怒
不言之教
不意之中
恻隐之心
恻怛之心
操之在我
曹柯之盟
曹社之谋
草具之陈
草茅之臣
《国语辞典》:尺土之柄  拼音:chǐ tǔ zhī bǐng
统治狭小领域的权柄。宋。王安石〈孔子世家议〉:「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
《国语辞典》:持久之计(持久之计)  拼音:chí jiǔ zhī jì
可以维持长久的打算或计谋。《三国志。卷三七。蜀书。法正传》:「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资治通鉴。卷一○五。晋纪二十七。孝武帝太元八年》:「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国语辞典》:成康之治  拼音:chéng kāng zhī zhì
周成王与周康王时代,天下安宁,刑措不用达四十年,为西周的盛世,史称为「成康之治」。
《国语辞典》:乘人之厄  拼音:chéng rén zhī è
趁人危难时加以要挟或迫害。《聊斋志异。卷一○。神女》:「子诚敝人也!不念畴昔之义,而欲乘人之厄。」也作「乘人之危」。
《国语辞典》:不足之症  拼音:bù zú zhī zhèng
因身体虚弱而引起的疾病,如中气不足、元气不足。《红楼梦》第三回:「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国语辞典》:布衣之怒  拼音:bù yī zhī nù
布衣,平民的服饰,借指平民。「布衣之怒」指百姓为天下正义公理而发怒。《战国策。魏策四》:「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国语辞典》:不言之教  拼音:bù yán zhī jiào
不待言词训诫的教化。《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所谓不言之教,不肃而成,不待学官日训月察,立赏告讦,而士行自美矣。」
《国语辞典》:不意之中  拼音:bù yì zhī zhōng
意外的。如:「那年上阳明山,不意之中巧遇了小学的老师。」也作「无意之中」。
分类:意外
《国语辞典》:恻隐之心(恻隐之心)  拼音:cè yǐn zhī xīn
同情怜悯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俺与你萍水相逢,出身相救,实出恻隐之心,非贪美丽之貌。」也作「恻怛之心」。
分类:同情怜悯
《国语辞典》:恻怛之心(恻怛之心)  拼音:cè dá zhī xīn
同情怜悯之心。前秦。苻朗《苻子》:「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也作「恻隐之心」。
《国语辞典》:操之在我  拼音:cāo zhī zài wǒ
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成败吉凶操之在我,千万不要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分类:掌握自己
《国语辞典》:曹柯之盟  拼音:cáo kē zhī méng
春秋时,齐鲁作战,鲁败,割地求和,与齐相会于柯,盟誓时,鲁将曹沬持匕首胁迫齐桓公归还失地而立下大功的故事。见《史记。卷八八。刺客传。曹沬传》。
《国语辞典》:曹社之谋(曹社之谋)  拼音:cáo shè zhī móu
语本《左传。哀公七年》:「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比喻亡国的预兆。北周。庾信〈哀江南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国语辞典》:草具之陈(草具之陈)  拼音:cǎo jù zhī chén
谦称所准备的饮食粗糙。《幼学琼林。卷三。饮食类》:「谦待薄曰草具之陈。」
《国语辞典》:草茅之臣  拼音:cǎo máo zhī chén
退居乡野而不做官的人。《仪礼。士相见礼》:「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