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凭臆(憑臆)
谓凭主观推测立说。 清 方苞 《书辨正〈周官〉〈戴记〉〈尚书〉后》:“世俗之贸儒尚或以经説惟 汉 儒为有据,而詆 程 朱 为凭臆,非所谓失其本心者与?” 清 包世臣 《读亭林遗书》:“ 亭林 之学,成於责实;予之学,出於导虚。使得周旋几席,以上下其论议,则予可免凭臆之讥,而 亭林 亦少术疎之誚矣。”
《國語辭典》:臆测(臆測)  拼音:yì cè
凭主观的意思推测揣度。《清史稿。卷一四○。兵志一一》:「外洋新出利器,不肯以秘法示人。其机括灵巧,猝难臆测。」也作「臆度」。
《國語辭典》:反映  拼音:fǎn yìng
1.指物体因光线反照,映射成像之意。如:「月夜里,小径上反映著一些疏疏落落的枝叶阴影。」清。袁枚〈游桂林诸山记〉:「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
2.由某事物的一定状态和关系而产生与它相符的现象,称为「反映」。如:「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他个人生活体验的反映。」
3.将客观事物或实质状况所引发的主观感受,如实呈现或传达出来。如:「施政满意度的调查,是反映民情的方法之一。」「这部小说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
《漢語大詞典》:臆定
主观地断定。 宋 苏轼 《上王刑部书》:“使诚有是攷,当出於庙堂,非愚所得知,所不敢臆定。”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滦阳续录误收金人诗作近人诗》:“ 元遗山 《探花词》五首,中有句云:‘殿前鸚鵡唤新班。’‘唤’字之可去与否,亦难臆定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苦闷的象征〉》附 王铸 信:“这个名字,不是他的友人--编者--所臆定的,是 厨川君 自己定下的。”
《漢語大詞典》:私视(私視)
谓单凭主观和一己之见看待事物。《吕氏春秋·序意》:“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国语辞典》:心尺  拼音:xīn chǐ
以主观意识作为评断的标准。如:「他常以自己的心尺,来论断别人的是非善恶。」
《國語辭典》:合适(合適)  拼音:hé shì
适宜、恰当。如:「这组玩具给三至五岁的幼儿使用较为合适。」也作「合式」、「合宜」。
《漢語大詞典》:指供
审讯人员指定被告按主观性审判意图招供
证人指出案犯特征,提供有关证据。例如:指供是审判的一个重要环节。
《國語辭典》:有意识(有意識)  拼音:yǒu yì shì
有主观知觉的,有目的或计画的。如:「当救护车到场时,这位车祸的骑士仍有意识。」「这是一种有意识的举动。」
《漢語大詞典》:率臆
随意;凭主观想象。 清 林则徐 《令谕义律分别准驳事宜》:“至该国比较别国权势如何,天朝不值过问,毋得率臆混陈。”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误增不字例:“古书简奥,文义难明,后人不晓,率臆增益,致失其真,比比皆是。”
《漢語大詞典》:诱供(誘供)
诱使刑事被告人或证人按侦查、审判人员的主观意图或推断进行供述。《人民日报》1980.7.21:“如果是指供、诱供,那同样是逼供信的违法行为,必须严禁。”
《漢語大詞典》:语义哲学(語義哲學)
现代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它否认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否认一般概念能反映实在事物。语义哲学分特殊语义学与普通语义学两派。前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只在于研究词、词组和语言结构的实在意义,而不在于分析实在的事物及其关系。后者说社会政治问题的发生,不是由于社会制度本身的矛盾,而是由于词和语言的结构不完善引起的;一般概念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是有名无实的。
《漢語大詞典》:臆算
主观推算。明史·历志一:“但据臆算,未经实测。”
分類:主观推算
《漢語大詞典》:以意为之(以意爲之)
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义,明於其利,达於其患,然后能为之。” 陈澔 集说:“非意之,谓非以私意臆度而为之也。”后以“以意为之”谓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那不消说,是他和 梁先生 一样地对于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未免有‘以意为之’的错误。”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假使以意为之,那就决不能真切,深刻,也就不成为艺术。”
《漢語大詞典》:主观能动性(主觀能動性)
人的主观意识和行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