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主观(主觀)  拼音:zhǔ guān
1.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事物,不求符合实际状况。如:「凡事应从不同角度审视,以免流于主观。」
2.属于认识的主体。相对于「客观」而言。
《漢語大詞典》:心治
谓不用法度,而凭主观意愿治理政事。《楚辞·九章·惜往日》:“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韩非子·用人:“释法术而心治, 尧 不能正一国。”
《漢語大詞典》:意断(意斷)
主观武断。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序:“道士渊博洽闻者寡,而意断者众。”南史·隐逸传上·顾欢:“同昧其本而竞谈其末,犹未识辰纬而意断南北。”
分類:主观武断
《國語辭典》:想当然(想當然)  拼音:xiǎng dāng rán
推测、猜想必定是如此。如:「很多想当然的说法,未必真确。」
《國語辭典》:偏偏  拼音:piān piān
1.与事实、愿望或客观情况相反。如:「本以为这次一定能相见,偏偏临时又有工作。」《文明小史》第二○回:「偏偏你们要走了,我的事又无指望了。」
2.单单、只有。如:「每个人都收到了礼物,偏偏就我没有。」《文明小史》第一回:「不上半年,偏偏出了这个缺,题本上去,又蒙圣上洪恩,著他补授。」
《漢語大詞典》:私臆
个人的主观猜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辅臣掌都察院:“ 张寅 即妖贼 李福达 ,人人知之……虽 永嘉 以一时私臆,且邀上命,刻《钦明大狱録》以钳天下,而是非终不可灭。” 清 徐芳 《〈书影〉序》:“﹝吾﹞可听其荒略失据以私臆袒而左右之乎?” 章炳麟 《吊伊藤博文赋》:“遗华袞之褒荣兮,亦一家之私臆。”
《國語辭典》:客观(客觀)  拼音:kè guān
1.外观。表现在外的威仪风范。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九。李特雄寿势志》:「毋冉贱,雄妻任养为子,少攻学问,有客观。」
2.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加上个人意见。如:「既然是为人调解纷争,就要保有客观的立场。」
3.独立于意识或精神而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如:「人类想要改变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恐怕是办不到的。」
《漢語大詞典》:臆中
犹言主观想象。 汉 王充 论衡·案书:“ 子长 少臆中之説, 子云 无世俗之论。”
猜中。 明 谢应芳 《辨惑论·禄命》:“禄命之书,虽或臆中,何足信哉!”
《國語辭典》:臆造  拼音:yì zào
仅凭想像制造。清。袁枚《随园随笔。摘注论语》:「汉人注疏,好臆造典故。」《清史稿。卷一四○。兵志一一》:「两年以前所造,系快利枪,乃制造局臆造之式,亦不甚合用。」
《漢語大詞典》:臆想
主观想象。 郭沫若 《人类的前途有无限的光明》:“ 达·芬奇 拒绝从宗教出发的一切独断的臆想,而只从科学的实证和理性的思考中去追求真实的知识。” 唐弢 《论作家与群众结合》:“这不是指 张进德 这个人物没有一点实际生活的根据,而是说这种根据,读者凭自己的臆想也可以达到。” 丁玲 《韦护》第二章八:“ 珊珊 说不出的难过,这局面真不是她能臆想的。” 秦牧 《花城·社稷坛抒情》:“人们臆想的稷神(五谷)就和社神(土地)同在一个坛里受膜拜了。”
《漢語大詞典》:臆出
主观所出。 宋 欧阳修 《春秋论》下:“难者曰:‘三子之説,非其臆出也,其得於所传如此。’”
分類:主观所出
《漢語大詞典》:凭臆(憑臆)
谓凭主观推测立说。 清 方苞 《书辨正〈周官〉〈戴记〉〈尚书〉后》:“世俗之贸儒尚或以经説惟 汉 儒为有据,而詆 程 朱 为凭臆,非所谓失其本心者与?” 清 包世臣 《读亭林遗书》:“ 亭林 之学,成於责实;予之学,出於导虚。使得周旋几席,以上下其论议,则予可免凭臆之讥,而 亭林 亦少术疎之誚矣。”
《國語辭典》:臆测(臆測)  拼音:yì cè
凭主观的意思推测揣度。《清史稿。卷一四○。兵志一一》:「外洋新出利器,不肯以秘法示人。其机括灵巧,猝难臆测。」也作「臆度」。
《國語辭典》:反映  拼音:fǎn yìng
1.指物体因光线反照,映射成像之意。如:「月夜里,小径上反映著一些疏疏落落的枝叶阴影。」清。袁枚〈游桂林诸山记〉:「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
2.由某事物的一定状态和关系而产生与它相符的现象,称为「反映」。如:「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他个人生活体验的反映。」
3.将客观事物或实质状况所引发的主观感受,如实呈现或传达出来。如:「施政满意度的调查,是反映民情的方法之一。」「这部小说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
《漢語大詞典》:臆定
主观地断定。 宋 苏轼 《上王刑部书》:“使诚有是攷,当出於庙堂,非愚所得知,所不敢臆定。”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滦阳续录误收金人诗作近人诗》:“ 元遗山 《探花词》五首,中有句云:‘殿前鸚鵡唤新班。’‘唤’字之可去与否,亦难臆定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苦闷的象征〉》附 王铸 信:“这个名字,不是他的友人--编者--所臆定的,是 厨川君 自己定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