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南诏(南詔)  拼音:nán zhào
国名。唐时有六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称为「南诏」。唐玄宗时,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据有云南之地,迁都太和城。历传十三王,其中有十王曾受唐册封。五代后晋时为段氏所据,称大理国。后为蒙古所灭。
《國語辭典》:支流  拼音:zhī liú
1.由主流分出来的小河流。如:「汉水是长江的支流。」也称为「支川」、「枝水」。
2.分支、支系。《齐书。卷三七。魏收传》:「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支流。」宋。朱熹〈大学章句序〉:「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馀裔。」
《國語辭典》:正体(正體)  拼音:zhèng tǐ
1.主体、本体。《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传》:「夫以阴而侵阳,亏其正体,是非下陵上,妻乘夫,贱踰贵之变与?」
2.文字的标准字体,对别体、异体而言。
3.大陆地区用语:(1)指规范的汉字字体。(2)指拼音文字的印刷体。
《國語辭典》:骨骼  拼音:gǔ gé
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制造红血球和白血球,以及储藏矿物质。
《國語辭典》:分支  拼音:fēn zhī
从一个系统或主体中分出来的部分称为「分支」。
《國語辭典》:主义(主義)  拼音:zhǔ yì
对事物或原理的基本主张,是一种观念和信仰的形态,可形成一股思潮或学说。如资本主义、写实主义。
《國語辭典》:实体(實體)  拼音:shí tǐ
1.实际存在的物体,统称为「实体」。
2.哲学上指事物中必然存在的本质,无此本质,其事物即不能成立。
3.有实际内容的事物整体。如:「经济实体」、「教育实体」、「政治实体」。
《漢語大詞典》:根干(根幹)
树木的根与干。比喻事物的主体部分。韩非子·扬权:“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根干不革,则动泄不失矣。”三辅黄图·汉宫:“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三二百年木也。”诗·小雅·白华序“以妾为妻,以孽代宗” 唐 孔颖达 疏:“以适子比根干,庶子比支孽,故孽支庶也。” 郭沫若 《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但假如仅因枝节的后添或移接,而否定根干的不古,那却未免太早计了。”
《漢語大詞典》:本营(本營)
战时军队统帅所在的兵营。三国志·魏志·张郃传:“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亦以喻主体,主干。 梁启超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彼列国之所以相对者姑勿论。至其所施於 中国 者,则以殖民政略为本营,以铁路政略为游击队,以传教政略为侦察队,而一以工商政略为中坚也。”
《漢語大詞典》:张主(張主)
(1).谓发挥主体作用。朱子语类卷五二:“道义在人,须是将浩然之气衬贴起,则道义自然张主。”朱子语类卷五二:“道义是虚底物,本自孤单,得这气帖起来,便自张主,无所不达。”
(2).主张;作主。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四折:“既有假书,你如何张主?” 明 吕坤 《呻吟语》:“天地全不张主,任阴阳;阴阳全不摆布,任自然。世之人趋避祈禳,徒自苦耳!”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妾乃是贱辈,唯君家张主。君家既要遣去,岂可强住,以阻大娘之来?”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虽云据科学为根,而宗教与幻想之臭味不脱,则其张主,特为易信仰,而非灭信仰昭然矣。”
《漢語大詞典》:体骨(體骨)
(1).犹主体,主干。朱子语类卷七五:“是包著此理,乾坤即是之体骨耳。”
(2).指诗文或书法的骨力。《平山冷燕》第十四回:“便见园门外粉壁上写得龙蛇飞舞,体骨非常。”
《國語辭典》:汉族(漢族)  拼音:hàn zú
以华夏为主干的族称,为中国五大民族之一。汉时包括华夏系、东夷系、荆吴系、百越系及其他种族;汉代以后,又以居住中原的汉族为主,渐与邻近的种族融合。因两汉国势强盛,遂称为「汉族」。也称为「华族」、「中华民族」。
《漢語大詞典》:宗系
(1).宗族世系;家世。 唐 孙揆《灵应传》:“ 宝 曰:‘愿闻其説,兼冀识其宗系。苟可展分,安敢以幽显为辞。’”清史稿·食货志一:“又必辨其宗系。如民人无子,许立同宗昭穆相当者为后。”
(2).喻指主体、根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学汉书者,悦 应 苏 而略《苍》《雅》。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
《国语辞典》:船身  拼音:chuán shēn
指船的主体部分。《老残游记》第一回:「船身吃傤很重,想那舱里一定装的各项货物。」
《漢語大詞典》:本干
见“ 本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