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政理
(1).谓为政之道。鬼谷子·本经阴符:“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 唐 韩愈 《应所在典帖良人男女等状》:“鞭笞役使,至死乃休。既乖律文,实亏政理。” 宋 陈亮 《书〈欧阳文粹〉后》:“公之文根乎仁义而达之政理,盖所以翼‘六经’而载之万世者也。” 明 黄绾 《明道编》卷四:“故当时政理清明,风俗淳厚。”
(2).谓有卓越的政绩。后汉书·张衡传:“ 衡 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姦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 亮 之器能政理,抑亦 管 萧 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 城父 、 韩信 ,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3).政治。管子·重令:“兵虽彊,不轻侮诸侯,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政理。”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安井衡 曰:“‘理’下文作‘治’,此作‘理’者, 唐 人避讳,而后儒未订也。”
《國語辭典》:吏道  拼音:lì dào
1.官吏处理政务之道。《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二首之一》:「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旧唐书。卷九八。卢怀慎传》:「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
2.古代韩国由汉字组成的一套音节符号。参见「吏读」条。
分類:为政道路
《漢語大詞典》:吏能
为政的才能。后汉书·坚镡传:“ 世祖 讨 河北 ,或荐 鐔 者,因得召见。以其吏能,署主簿。”南史·孔琇之传:“ 琇之 有吏能,仕 齐 为 吴 令。”宋史·孝宗纪二:“詔侍从、臺諫、两省官举任刑狱、钱穀及有智略吏能者各二人。”
分類:为政才能
《漢語大詞典》:政路
(1).为政的途径。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臣愚以为宜擢 文 右职,以劝忠謇,宣声海内,博开政路。”
(2).指仕路、仕宦。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公既登政路,法当得坟寺。”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上:“ 韩持国维 宝元 閒偕兄弟应进士举,预南省奏名,而下第士子有 韩 家四子连名之嘲,盖以其父 忠宪公 见在政路也。”
《漢語大詞典》:政本
(1).为政的根本。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追封三代益进封妻制》:“朕稽于古以正百官,惟尚书政本。”
(2).借指尚书。清史稿·刚果贝勒巴雅喇传:“然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与 明 所谓不临民、不治事者乃絶相反。”
《國語辭典》:问政(問政)  拼音:wèn zhèng
1.咨询为政之道。《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2.从事政治事务。如:「他在政坛问政多年,对地方贡献良多。」
《國語辭典》:政体(政體)  拼音:zhèng tǐ
1.施政的要领、方针。《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虽殊古式,而得事序焉。」
2.国家的政治形态,即国家运用政权所表现的形式。如:「民主政体」、「专制政体」。
《漢語大詞典》:言道
(1).谈论;说。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花月痕》第十三回:“ 贾氏 坐下言道:‘ 韩师爷 好几天不来,今天却送甚柬帖儿,叫你这样苦恼?’”京剧《猎虎记》第七场:“ 解珍 : 毛寿 言道:‘锁簧生锈,后园已然多日无人进入。’”
(2).指议论为政之道。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独喜 思谦 之徒,遭时言道。”
《漢語大詞典》:通方
(1).通晓道术。汉书·韩安国传:“通方之士,不可以文乱。” 颜师古 注:“方,道也。”
(2).指通晓为政之道。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伏乞朝廷速赐选择总练通方老於智谋之士,前来 建康 ,纠剔某妄作疏漏之失。”
(3).共通的道理。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説。”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庶几识古今之通方,知国家之大体。”
(4).变通;灵活。《豆棚闲话·首阳山叔齐变节》:“只因 伯夷 生性孤僻,不肯通方,父亲道他不近人情,没有容人之量。”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外国人不比 中国 人通方,你既当面同他讲了,他就得跟你当面交待。”
(5).指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这种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叫作‘通方’,即通达一切。”
《國語辭典》:德风(德風)  拼音:dé fēng
语出《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以政教为风。唐。宋璟〈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德风边草偃,胜气朔云平。」
《漢語大詞典》:治声(治聲)
为政有成绩而获得的声誉。后汉书·王堂传:“﹝ 王堂 ﹞曾孙 商 , 益州 牧 刘焉 以为 蜀郡 太守,有治声。”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追光寺:“﹝ 元略 ﹞为政清肃,甚有治声。” 清 姚鼐 《建昌新城陈母杨太夫人墓志铭》:“夫以儒兴,子有治声。”
《國語辭典》:治绩(治績)  拼音:zhì jī
施政的成绩。《三国志。卷四五。蜀书。邓芝传》:「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隋书。卷四三。河间王弘传》:「累迁荥阳郡太守,颇有治绩。」
《漢語大詞典》:宽政(寬政)
谓为政宽大,不苛刻。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羈旅之臣,幸若获宥,及於宽政,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於负担,君之惠也。”后汉书·王龚传:“ 畅 深纳 敞 諫,更崇宽政,慎刑简罚,教化遂行。” 唐 韩愈 《寒食日出游》诗:“自嗟孤贱足瑕疵,特见放纵荷宽政。”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隋炀帝 横征暴敛,大兴兵役,课役法全被破坏,所谓宽政,无非是些具文而已。”
《漢語大詞典》:吏才
(1).为政的才能。后汉书·崔寔传:“明於政体,吏才有餘;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南齐书·明帝纪:“帝明审有吏才,持法无所借,制御亲幸,臣下肃清。”
(2).指有为政才能的人。 唐 孙逖 《送靳十五侍御使蜀》诗:“天使出霜臺,行人择吏才。”
《漢語大詞典》:得政
为政,治理国政。国语·晋语五:“不得政何以逞怒?余将致政焉,以成其怒。” 韦昭 注:“得政,为政也。”新唐书·柳宗元传:“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 宋 岳珂 桯史·馆娃浯溪:“ 义丰 赋 馆娃 曰:‘…… 关大夫 进, 夏 德岂昏; 微子 得政, 商 岂秽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