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05,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同知
六官
五方
内阁
齐国
协济
地方
浑沌
枢密院
九方
鸿枢
天枢
九官
枢要
里选
《國語辭典》:同知  拼音:tóng zhī
1.共知。《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2.职官名。指正官之副。凡主管一事而不授以正官之名,则谓之知某事,如宋代不以枢密院使授人,则称为「知枢密院事」,副使则称为「同知」。辽、金以后,沿此习惯,如府之主官称「知府」,而以府之佐官为「同知」。《西游记》第九回:「星夜令金牌下户唤到江州同知、州判二人,丞相对他说知此事,叫他提兵相助,一同过江而去。」《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侯同知晚上回府,便会同了众捕快,次日解官。」
《國語辭典》:六官  拼音:liù guān
1.周代分掌国政的六种职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的总称。《周礼。秋官。大司寇》:「凡邦之大盟约,莅其盟书而登于天府;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汉。郑玄。注:「六官,六卿之官也。」《孔子家语。卷六。执辔》:「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总治焉。」也称为「六卿」。
2.隋、唐之后,中央政权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尚书总称。《明史。卷二○二。孙应奎传》:「私比党与,势侵六官,气制言路,天下莫不怨愤。」
《國語辭典》:五方  拼音:wǔ fāng
1.东、西、南、北及中央。
2.中国与四夷。《礼记。王制》:「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國語辭典》:内阁(內閣)  拼音:nèi gé
1.古代中央官署,大学士治事之处,下设学士、中书等职。宋。苏轼 赐新除宝文阁直学士李之纯辞恩命不允诏:「故内阁之命,非独以宠卿,抑将使蜀人知朕用卿,盖以德选也。」
2.明清两代的政务机关。乃设置多位大学士共同行使宰相权,为按照皇帝的意旨,批办各项事件。《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过了三日,待侍郎将内阁抄出圣旨送来。」
3.由内阁总理及内阁阁员组成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国家政策的拟订及推展。参见「内阁制」条。
4.妇女的居室。《北史。卷四三。邢峦传》:「与妇甚疏,未尝内宿。自云:『尝昼入内阁,为狗所吠。』」唐。刘长卿〈观李凑画美人〉诗:「华唐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
《国语辞典》:齐国(齐国)  拼音:qí guó
1.国名。位于今山东省一带。周武王封姜太公于此,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后为秦国所灭。
2.齐,中央。齐国指中州、中国、中华。《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漢語大詞典》:协济(協濟)
(1).同心协力,互相支持。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三:“更相调护,协济於朝。”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且诸将不能协济,反自相忌嫉。”
(2).友援;救济;接济。 明 徐渭 《贺兵侍江公擢户书启》:“转餉 关 中 ,伫待 萧何 之协济。”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六年:“协济户十八万,自入籍至今十三年,止输半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人之中国观》:“而各省亦以款项协济中央。”
(3).旧时地方政府按中央命令将所征税款协助其他地方政府的部分。 清 顾炎武 《郡县论七》:“若尽一县之入用之而犹不足,然后以他县之赋益之,名为协济。” 清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军政府财政纪要》:“ 贵州 夙号贫国,然协济实惠,亦祇承平时有之。”参见“ 协餉 ”、“ 协解 ”。
《國語辭典》:地方  拼音:dì fang
地保的俗称。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我是地方,不知甚么人打死你父亲在长街上哩。」《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地方呈明石知县家财人口变卖都尽,上官只得在别项那移赔补。」
《國語辭典》:浑沌(渾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元气不分、模糊不清的状态。汉。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也作「混沌」。
2.模糊不分明。《抱朴子。外篇。广譬》:「浑沌之原,无皎澄之流;毫釐之根,无连抱之枝。」也作「浑敦」。
3.相传为尧舜时四凶中的驩兜。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后用以比喻冥顽糊涂不开通。也作「浑敦」。
4.庄子寓言中的中央之帝,天然无耳目鼻口。见《庄子。应帝王》。后用以比喻自然淳朴。汉。扬雄《太玄经。卷六。驯》:「浑沌无端,莫见其根。」
5.神话传说中的恶兽。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昆崙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
《國語辭典》:枢密院(樞密院)  拼音:shū mì yuàn
一种古代官署。掌管国家机要政务。创始于唐中叶,掌出纳帝命。宋代与中书省并称为「两府」,掌兵权;明初废。也称为「枢府」、「枢庭」。
《國語辭典》:九方  拼音:jiǔ fāng
1.中央及八方的合称。唐。李贺〈感讽〉诗六首之一:「焉知肠车转,一夕巡九方。」
2.复姓。如春秋秦穆公时有善相马者九方皋。
《國語辭典》:九方皋  拼音:jiǔ fāng gāo
人名。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善相马,曾得伯乐之荐而为秦穆公求马,他不辨毛色、雌雄,而著重马的内神,因得良马。见《列子。说符》。后比喻善于发掘良才的人。宋。黄庭坚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漢語大詞典》:鸿枢(鴻樞)
旧谓中央政权的显要之职。 宋真宗 《天禧三年赐王钦若判杭州十韵》:“一参黄阁推良画,再陟鸿枢显至荣。” 宋 秦观 《代贺中书仆射范相公启》:“昔执鸿枢,既致干戈之戢;今居端揆,何难礼乐之兴。” 宋 陆游 《贺叶枢密启》:“恭审显膺明詔,进贰鸿枢。”
《國語辭典》:天枢(天樞)  拼音:tiān shū
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一颗,在西方为大熊座α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又魁第一星曰天枢,二曰琁,三曰玑,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
《漢語大詞典》:九官
(1).古传 舜 设置的九个大臣。《汉书·刘向传》:“臣闻 舜 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 颜师古 注:“《尚书》: 禹 作司空, 弃 后稷, 契 司徒, 咎繇 作士, 垂 共工, 益 朕虞, 伯夷 秩宗, 夔 典乐, 龙 纳言,凡九官也。”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虽九官事 舜 ,十人佐 周 ,校於太尉,未可为比。”
(2).泛指九卿六部的中央官员。《南齐书·乐志》:“六典联事,九官列序。” 宋 叶适 《纪纲一》:“自 尧 舜 已来,外有岳牧,内有九官,一以制度,颁以文告。”
《國語辭典》:枢要(樞要)  拼音:shū yào
1.关键。《荀子。正名》:「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
2.行政机关总汇的地方。《后汉书。卷二六。韦彪传》:「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漢語大詞典》:里选(里選)
古代中央命地方选荐人才的制度。后汉书·章帝纪:“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陈炽 《〈盛世危言〉序》:“用人则乡举而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