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中和  拼音:zhōng hé
1.儒家以中正平和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养。后亦泛指平衡稳定、不受干扰的状态。《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
2.中和反应的简称。参见「中和反应」条。
3.地名。隶属新北市中和区,北侧紧临板桥区,南接土城、新店,东界永和区。以旧时的中坑、漳和二庄而得名。民国六十八年一月一日,与永和同时升格为县辖市,民国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又改制为中和区。在建设上,一度落后永和甚多,自华中桥通车后,发展迅速,已能与永和并驾齐驱,台北捷运中和线通车后,更加速了繁荣。境内名胜古迹首推圆通寺。
《國語辭典》:中和节(中和節)  拼音:zhōng hé jié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流行于华北地区,尤以北平为最。此节日乃由唐德宗下诏成立。相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为太阳真君的生辰,民间习于是日相互赠送百谷、瓜果,并以「太阳鸠糕」祀日,祈求农作物丰收。见《新唐书。卷一三九。李泌传》。
《漢語大詞典》:中和乐(中和樂)
唐 乐曲名。 宋 王溥 唐会要·诸乐:“﹝ 贞元 十二年﹞ 昭义 节度使 王虔休 献《继天诞圣乐》一曲……以叶中和之乐。其曲谱同进上。先时,有太常乐人 刘玠 ,流落至 潞州 , 虔休 因令造此曲以进,今《中和乐》起於此。”
分類:乐曲
《國語辭典》:中和殿  拼音:zhōng hé diàn
北平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保和殿前。建于明朝初年,清世祖顺治二年(西元1645)重建,改称今名。为清代帝王举行大典时,演习礼仪之地。
《漢語大詞典》:中和乐舞(中和樂舞)
唐 乐舞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昭义军 节度使 王虔休 以 德宗 诞辰未有大乐,乃作《继天诞圣乐》,以宫为调,帝因作《中和乐舞》。”参见“ 中和乐 ”。
分類:乐舞
《漢語大詞典》:中和乐(中和樂)
唐 乐曲名。 宋 王溥 唐会要·诸乐:“﹝ 贞元 十二年﹞ 昭义 节度使 王虔休 献《继天诞圣乐》一曲……以叶中和之乐。其曲谱同进上。先时,有太常乐人 刘玠 ,流落至 潞州 , 虔休 因令造此曲以进,今《中和乐》起於此。”
分類:乐曲
《分类字锦》:中和奏曲
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十四年二月上御麟德殿宴文武百寮初奏破阵乐遍奏九部乐及宫中歌舞伎十数人列于庭先是上制中和乐舞曲是日奏之
分类:燕飨
《漢語大詞典》:中和韶乐(中和韶樂)
明 清 两代大乐,用于祭祀和大朝会、大宴饗。明史·乐志一:“凡大朝贺,教坊司设中和韶乐於殿之东西,北向;陈大舞於丹陛之东西,亦北向……其大宴饗,教坊司设中和韶乐於殿内,设大乐於殿外,立三舞杂队於殿下。”清史稿·乐志一:“ 世祖 入关,修 明 之旧,有《中和韶乐》,郊庙朝会用之。” 曹聚仁 《万里行记·沈阳故宫怀古》:“乐器部分,分中和韶乐器和丹陛大乐器,此外有蕃部乐器的琵琶和奚琴,卤薄鼓吹大乐器的金、鉦、铜角、画角等。”
《分类字锦》:中和七韵(中和七韵)
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六年二月百寮会宴于曲江亭上赋中和节群臣赐宴七韵是日百寮进兆人本业三卷司农献黍粟各一斗
分类:燕飨
《分类字锦》:中和之政
宋史赵抃传知成都以宽为治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馀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
分类:郡守
《国语辞典》:台北捷运中和线(台北捷运中和线)  拼音:tái běi jié yùn zhōng hé xiàn
台北大众捷运系统的一部分。由新店线古亭站至新北市中和南势角站。全长五点四公里,共设四个车站,于民国八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通车。
《国语辞典》:中和反应(中和反应)  拼音:zhōng hé fǎn yìng
化学上指酸与碱因质子的转移作用,使酸与碱产生盐和水的反应。例如使用等量的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产生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呈中性。
《分类字锦》:得中和气(得中和气)
白虎通稷者得阴阳中和之气而用尤多故为长也
唐书许景先传与齐浣王邱韩休张九龄更知制诰以雅厚称张说曰许舍人之文虽乏峻峰激流然辞旨丰美得中和之气
分类:文章黍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