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1,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外关
三候
脾泄
七方
暑病
猪苓
开窍
温中
杂病
暗经
烦躁
润肺
元阴
正骨
针法
《漢語大詞典》:外关(外關)
中医学名词。位于腕后二寸,前臂背侧尺桡两骨间,属手少阳三焦经。
《漢語大詞典》:三候
中医术语。候脉时,以指测寸、关、尺三处脉搏,每处均可分为浮、中、沉三种脉象,谓之三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生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王冰 注:“三部之内,经隧由之,故察候存亡,悉因於是。” 晋 杨泉 《物理论》:“名医达脉者,求之寸口三候之间,则得之矣。”
《漢語大詞典》:脾泄
中医学病名。由于脾脏关系所致的腹泻。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肉豆蔻﹝附方﹞:“脾泄气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三回:“恰好 多老爷 得了个脾泄的病,做儿媳妇的,别的都好伺候,惟有这搀扶便溺,替换小衣,是办不到的。” 周作人 《三礼赞》三:“至于失恋以至反目,事属寻常,正如酒徒呕吐,烟客脾泄,不足为病。”
《國語辭典》:七方  拼音:qī fāng
中医上依方剂组成的不同,分成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等七种方剂,称为「七方」。
《漢語大詞典》:暑病
中医指感受暑热邪气所生的疾病。 清 杜浚 《同心念一老歌》:“岂独二物性所爱,日来暑病都除根。”
《國語辭典》:猪苓(豬苓)  拼音:zhū líng
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科。寄生于槭树科、壳斗科等阔叶树根部。子实体菌柄多分枝形成一丛伞状菌盖,地下菌核不规则块状,表面黑色,里面白色,因外形颜色如同猪粪,故称为「猪苓」。主产于山西、陕西、四川、云南一带。菌核入药,为利尿剂,可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病症。也称为「豨苓」。
《漢語大詞典》:豕零
药草名。即猪苓。可治渴。
《國語辭典》:开窍(開竅)  拼音:kāi qiào
人受到开导启发,终于领悟或变得聪明有见识。如:「不管别人怎样说好说歹,这小子就是不开窍。」
《漢語大詞典》:温中
中医学名词。温暖脾胃的一种疗法。适应于脾胃受寒,而致腹中冷痛,大便稀薄等症。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请了医生来看,有説是着了气,气裹了痰的,也有説该发散的,也有説该用温中的。”
《漢語大詞典》:杂病(雜病)
中医指内科多种疾病。医书有《伤寒杂病论》《三国演义》第八五回:“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
《漢語大詞典》:暗经(暗經)
中医谓女子无月经现象而仍能生育为“暗经”。《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月经之常》:“一年一至为避年,一生不至孕暗经。”注:“有一生不行而依然能孕育,谓之暗经者,此所禀之不同,而亦非病,不须治也。”
《國語辭典》:烦躁(煩躁)  拼音:fán zào
1.烦心焦躁。《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木南身上暖烘烘,十分烦躁,起来脱去了一件衣服。」
2.令人烦闷急躁。《儒林外史》第一回:「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
《国语辞典》:润肺(润肺)  拼音:rùn fèi
中医指以药物润泽肺脏为「润肺」。
《漢語大詞典》:元阴(元陰)
(1).中医学名词。亦称“ 真阴 ”、“ 真水 ”。与“元阳”相互依存为用,同为生命的本元,故名。
(2).即玄阴。谓冬天阴霾之气。 明 杨慎 《至后雪》:“白雪晃元阴,清都带玉岑。” 清 姚鼐 《感冬》诗:“元阴蔽朝日,坚冰嗣微霜。”
《國語辭典》:正骨  拼音:zhèng gǔ
中医上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疾病的医术。
《国语辞典》:针法(针法)  拼音:zhēn fǎ
一种中医疗法。以金属针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达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