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56,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钩饵
遗亡
食粮
沙子
涂车
花衣
白絮
耳朵
雰霏
蛆虫
僵石
鬼画符
摆设
伪物
鼋羹
《漢語大詞典》:钩饵(鉤餌)
亦作“钩饵”。
(1).钓钩和鱼饵。庄子·胠箧:“鉤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於水矣。” 成玄英 疏:“钩,钓也。饵,鱼饵也。”《文选·曹植〈求自试表〉》:“然而高鸟未挂於轻缴,渊鱼未悬於鉤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 刘良 注:“鉤,钓也。” 宋 苏轼 《鱼》诗:“自从识鉤饵,欲见更无因。”
(2).引诱。孔丛子·公仪:“今徒以高官厚禄钩饵君子,无信用之意。”
(3).比喻引诱人的东西。《孽海花》第三二回:“他想把她来做钩饵,在紧急时钓取将士们死力的。”
《漢語大詞典》:遗亡(遺亡)
亦作“ 遗亾 ”。
(1).遗落;散失。 唐 张九龄 《上封事书》:“臣以为始造簿书,以备用人之遗亾耳。” 宋 王十朋 《〈潜涧严闍梨文集〉序》:“平生製述甚多,旋已遗亡。” 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序》:“聊辑见闻,以备遗亡耳。”
(2).指遗失、散落的东西。隋书·经籍志一:“ 魏氏 代 汉 ,采掇遗亡,藏在祕书中、外三阁。”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路无遗亡,器不雕伪。” 宋 苏轼 《论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夫子伤 周 道之残缺,而礼乐文章之坏也,故区区焉掇拾其遗亡,以为其全不可得而见矣。” 清 陈芝光 南宋杂事诗之七七:“他年十万军声乱,洲上遗亡何处踪?”
《國語辭典》:食粮(食糧)  拼音:shí liáng
泛指一切米谷及食物。《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其入中国必下领水,领水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载食粮下也。」也作「粮食」。
《國語辭典》:沙子  拼音:shā zi
1.细小的石粒。《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凶僧虽然凶横,他也是个肉人,这肉人的眼珠子上,要著上了这一件东西,大概比揉进一个沙子去利害。」
2.形状像沙的东西。如:「金沙子」、「铁沙子」。
《漢語大詞典》:涂车(塗車)
(1).泥车。古代送葬用的明器。礼记·檀弓下:“涂车、芻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孙希旦 集解:“涂车、芻灵,皆送葬之物也。” 宋 司马光 《翰林彭学士挽辞》:“遗灵瞻素几,伪物屏涂车。”
(2).喻空有虚名而无实用价值的东西。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五:“学而无用,涂车、芻灵也。”
《國語辭典》:花衣  拼音:huā yī
1.清代遇庆典或年节时百官所穿的蟒服。参见「蟒衣」条。
2.去子的棉花。
3.华丽的衣服。唐。耿湋 进秋隼诗:「夕阳分素臆,秋色上花衣。」
4.婴儿的衣服。
《漢語大詞典》:白絮
(1).指棉花。 元 熊磵石 《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
(2).泛指白色花絮。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刘寄奴草:“花罢有白絮,如苦蕒花之絮。”
(3).比喻像白絮似的东西。 清 刘瀛 《珠江奇遇记》:“东风飘白絮,春雨湿红襟。”此喻杨花。 毛泽东 《冬云》诗:“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此喻白雪。 陈毅 《忆江南·莫干山纪游词》:“ 莫干 好,雨后看堆云。片片层层铺白絮,有天无地剩空灵。”此喻白云。
《國語辭典》:耳朵  拼音:ěr duo
1.人与动物的耳,俗称为「耳朵」。《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玉圃听在耳朵里,忙叫长随去问那走堂的。」《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耳朵里不住的听了说:『这水可真了不得!』」
2.指形状或位置像耳朵的东西。《水浒传》第八回:「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
3.指探听消息的人。如:「我总疑心他是对方派来我们这里做耳朵的。」
《漢語大詞典》:雰霏
(1).飘扬飞动貌。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或滉漾於渊澄,或雰霏而云浮。”
(2).指飞动的东西。 唐 元稹 《虫豸诗·〈浮尘子〉之一》:“病来双眼暗,何计辨雰霏。”
(3).雨雪盛貌。 明 张居正 《贺瑞雪表》之三:“玉质雰霏,献六花之嘉瑞。”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植根深固,不怕冰雪雰霏。”
《國語辭典》:蛆虫(蛆蟲)  拼音:qū chóng
蝇类的幼虫。比喻专做坏事、卑鄙下流的人。
《漢語大詞典》:僵石
(1).化石的旧称。 严复 《道学外传》:“生为能语之马牛,死作后人之僵石。” 章炳麟 《原变》:“凡僵石,皆生物所化。”
(2).比喻丧失生命力而凝固僵化了的东西。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
《國語辭典》:鬼画符(鬼畫符)  拼音:guǐ huà fú
1.讥人书法潦草或绘画拙劣。参见「鬼画桃符」条。金。元好问 论诗诗三○首之一三:「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2.鬼聪明。《后西游记》第一九回:「你这小猴儿,到也有三分鬼画符,还不辱没了你老祖。」
《國語辭典》:摆设(擺設)  拼音:bǎi shè
1.陈列、摆置。《儒林外史》第四○回:「萧云仙建一坛场,立起先农的牌位来,摆设了牛羊祭礼。」《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到那里看时,三间房子,极其宽敞,吊且裱糊精致,心上大喜。赶著叫夥计把书籍摆设起来。」
2.陈列、摆置的物品。如:「屋里的摆设,看来不俗。」
《漢語大詞典》:伪物(僞物)
指用以骗人的东西。汉书·韩延寿传:“百姓遵用其教,卖偶车马下里伪物者,弃之市道。” 颜师古 注:“偶,谓土木为之,象真车马之形也。”《魏书·释老志》:“非朕孰能去此歷代之伪物。”按,此“伪物”指佛像、佛经。
《漢語大詞典》:鼋羹(黿羹)
(1).史记·郑世家:“ 楚 献黿于 灵公 。 子家 、 子公 将朝 灵公 , 子公 之食指动,谓 子家 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 灵公 进黿羹, 子公 笑曰:‘果然!’ 灵公 问其笑故,具告 灵公 。 灵公 召之,独弗予羹。 子公 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后因以“黿羹”指精美的食物。 元 方回 《寓杭久无诗长至后偶赋怀归五首呈仁近仲实》之四:“归与儿曹煮春薺,故应有味胜黿羹。”
(2).比喻精美的东西。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及再覈视,其寻常经史之外,不过坊间俗板滥恶文集耳。黿羹、鴞炙,一纸不可得也。”参见“ 黿鼎 ”。
《漢語大詞典》:鼋鼎(黿鼎)
春秋 楚 人献鼋于 郑灵公 ,公以享诸大夫。 子公 ( 公子宋 )入,先动食指,公闻而弗与。 子公 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事见《左传·宣公四年》《史记·郑世家》。后用以为典。 宋 范成大 《河豚叹》:“黿鼎 子公 怒,羊羹 华元 衄。” 宋 陆游 《杂咏园中果子》之三:“黿鼎若为占食指,麴车未用堕馋涎。”
分類: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