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正卯
(1).谓正在东方。古人以地支与方位相配,卯为正东。 汉 王充 论衡·感虚:“ 阳公 麾日,安能使反?或时战时日正卯,战迷,谓日之暮,麾之转左,曲道日若却。”
(2).指正式职官。《冷眼观》第五回:“他衙门里有起无耻的书办,将女眷打扮的同娼妓一样,带进去吃酒,听説很有好几家清白的家小,被藩台赏识了,就即时补了正卯呢。”
《漢語大詞典》:小东(小東)
(1).东方较近之国。《诗·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清 惠周惕 《诗说下》:“小东、大东,言东国之远近也。”
(2).小东道。做主人宴客时的谦称。 清 王锡纯 《绣襦记·入院》:“一宵之饌,难道老身备不起这小东,还要 郑大爷 费钞?” 张恨水 《啼笑因缘》第七回:“ 家树 道:‘做个小东吧。’ 陶太太 道:‘……你们是双请,我们是双到。’”
《國語辭典》:东洋(東洋)  拼音:dōng yáng
1.亚洲东部的海洋。
2.自清代以来至抗战时期,常称日本为东洋。如:「东洋货」、「东洋人」。《文明小史》第二六回:「我已替你想出一条路,莫如逃到东洋,那里有我几个熟人,你去投奔他,自然妥当的。」也称为「东瀛」。
3.泛指大海。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径穿。」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虽然大海号东洋,休谦让,他则待招选你做东床。」
《漢語大詞典》:夷蛮(夷蠻)
古代对东方和南方各族的泛称。史记·太史公自序:“嘉 句践 夷蛮能脩其德,灭强 吴 以尊 周 室,作《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微嫂之力,化为夷蛮。” 明 刘基 《过闽关》诗之四:“驛路高低过岭关,兠离人语杂夷蛮。”
分類:东方南方
《漢語大詞典》:夷貊
古代对东方和北方民族之称。亦泛指各少数民族。史记·日者列传:“盗贼发不能禁,夷貊不服不能摄。”旧唐书·郑畋传:“茫茫赤县,仅同夷貊之乡;惴惴黔黎,若在狴牢之内。” 明 卓珂月 《花舫缘》第一出:“止有 吴趋 、 唐子畏 ,年少多才,翰墨流传夷貊,词章妙絶古今。”
《漢語大詞典》:春路
(1).春天的道路。 南朝 宋 荀雍 《临川亭》诗:“目极依春路,披褐怀良辰。” 唐 孙逖 《春日留别》诗:“春路逶迤花柳前,孤舟晚泊就人烟。” 宋 韩驹 《智勇师归永嘉自言所居在万竹间乞诗送行》诗:“夜堦簌簌风翻籜,春路冥冥雨放稍。”
(2).天子所乘的青色的鸾车。后汉书·舆服志“耕车” 刘昭 注引 晋 贺循 曰:“车必有鸞,而春独鸞路者,鸞凤类而色青,故以名春路也。”
(3).东方的道路。文选·张衡〈东京赋〉:“飞 云龙 於春路,屯 神虎 於秋方。” 薛综 注:“春路,东方道也。”
《國語辭典》:二伯  拼音:èr bà
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二位霸主。《谷梁传。隐公八年》:「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二伯之后,寖以陵夷。」
《國語辭典》:二伯  拼音:èr bó
1.周初分别主管东方和西方诸侯的两位大臣周公和召公。《礼记。王制》:「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2.称谓。称父亲的第二个哥哥。
3.称谓。称丈夫的第二个哥哥。
《漢語大詞典》:东诸侯(東諸侯)
东方的诸侯。左传·成公十六年:“且为公族大夫以主东诸侯。”左传·襄公元年:“於是东诸侯之师次於 鄫 ,以待 晋 师。” 唐 时用为对封疆大员的誉称。 唐 刘禹锡 《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序:“贫道雅闻东诸侯之工为诗者莫若 武陵 ,今幸承其话言如得法印,寳山之下,宜有所持。” 唐 李商隐 《柳枝》诗序:“雪中, 让 山 至,且曰:‘为东诸侯取去矣!’”
《国语辞典》:东部(东部)  拼音:dōng bù
位在某一地区的东方部分。如:「花莲位在台湾的东部。」
《漢語大詞典》:东幸(東幸)
封建时代谓皇帝亲临东方。史记·孝武本纪:“三月,遂东幸 緱氏 ,礼登中岳 太室 。” 唐 姚合 《敬宗皇帝挽词》诗之一:“从諫停东幸,垂衣 寳历 昌。”
《漢語大詞典》:桑野
(1).植桑的田野。《诗·豳风·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晋 王嘉 拾遗记·殷汤:“ 商 之始也,有神女 简狄 ,游於桑野。” 唐 孟浩然 《田家元日》诗:“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2).八紘之一。古代指东方极远之地。《淮南子·墬形训》:“八殥之外,而有八紘,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和邱,曰荒土;东方曰棘林,曰桑野。”参见“ 八紘 ”。
(3).地名。即 桑林 。 殷汤 祷雨处。 明 何景明 《忧旱赋》:“昔 殷 祷於 桑野 兮,霖一夕而滂沛。”参见“ 桑林 ”。
《國語辭典》:八纮(八紘)  拼音:bā hóng
纮,维也。古代以为八纮即为天下。《淮南子。地形》:「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遍览八纮而观四荒兮,朅渡九江而越五河。」
《漢語大詞典》:桑林
(1).桑树林。 唐 王昌龄 《塞下曲》之一:“蝉鸣空桑林,八月 萧关 道。” 宋 梅尧臣 《送吴季野太博移蜀灵泉先至辇》诗:“苇箔蚕齐老,桑林叶更生。” 元 赵孟俯 《右耕》诗之十二:“寒风吹桑林,日夕声颼颼。”
(2).古乐曲名。相传为 殷 天子之乐。左传·襄公十年:“ 宋公 享 晋侯 於 楚丘 ,请以《桑林》。” 杜预 注:“《桑林》, 殷 天子之乐名。”庄子·养生主:“ 庖丁 为 文惠君 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3).传说中的神名。《淮南子·说林训》:“ 上駢 生耳目, 桑林 生臂手,此 女媧 所以七十化也。” 高诱 注:“ 上駢 、 桑林 皆神名。”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序》:“ 荀罃 不从 桑林 之祟,而 晋侯 之疾间。”
(4).古地名。相传为 殷汤 祈雨的地方。墨子·明鬼下:“ 燕 之有 祖 ,当 齐 之社稷,宋之有 桑林 , 楚 之有 云梦 也。”《淮南子·主术训》:“ 汤 之时,七年旱,以身祷於 桑林 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 宋 黄庭坚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 桑林 请六事,河水问九畴。”
《漢語大詞典》:黛耜
青黑色的耒耜。古代青色象征东方和春天,故藉田农器皆取青色。 晋 潘岳 《藉田赋》:“繱犗服于縹軛兮,紺辕缀於黛耜。”《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隋先农歌》:“亲事朱弦,躬持黛耜。”
《漢語大詞典》:毕昴(畢昴)
毕星与昴星。二星至秋季时,晨见于东方,故常以表示天将黎明。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於东方。” 吕向 注:“毕昴晨见东方,至秋时也。” 唐 陈子昂 《山亭宴序》:“东方明而毕昴升,北阁曙而天云净。” 明 孙柚 《琴心记·赉金买赋》:“望天星耿耿朝稀,忽见相躔毕昴,东方晓日辉辉。”
《漢語大詞典》:角亢
(1).角宿与亢宿的并称。即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一、第二宿。旧传均为寿星。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 郭璞 注:“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 明 汤显祖 《贺马母王恭人六十寿序》:“三河角亢,寿星也。”
(2).指据其方位所划分的天区及与之相应的地域。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军气:“ 韩 故治,今 京兆郡 ,角亢也。 郑 故治,角亢也。”
《漢語大詞典》:东维(東維)
庄子·大宗师:“ 傅説 得之,以相 武丁 ,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於列星。” 成玄英 疏:“ 傅説 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则是二十八宿之数,维持东方,故言乘东维,骑箕尾。”后因以泛指东方。 唐 方干 《送人游日本国》诗:“波涛含左界,星斗定东维。” 明 王逢 《秋感》诗之三:“南极有星天半隐,东维无地海全归。”
分類:东方